添能“神舟”遨游太空,铸翼“问天”逐梦九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以下简称“800所”)日前携揭榜任务“航天产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公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成为上海入选的“三强”之一。
据悉,800所打造了国内军工行业第一个基于微服务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突破边界拓展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构建起新一代航天研制体系。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不仅在中国航天浩瀚的宇宙征途中“点亮”了星汉灿烂的逐梦之路,也为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贡献了航天智慧。
自我加压 老厂推进智能化改造
长征四号、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等运载火箭相继腾空,800所先后参与其中,有力保障了我国航天各项工程的稳步推进。成立60余年来,800所参与研制了多型航天高端装备,为中国航天事业和装备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过往显赫的“军功章”,没有影响“800所人”对航天制造业急需快速迭代升级的认识,也没有成为他们创新求变的“包袱”。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航天企业必须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新要求,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都促使着企业加快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800所人”清醒认识到,必须对老厂大量的老设备、老工艺和老观念进行技术、产品、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2018年,800所以市场需求导向为牵引,专门成立了“业务+IT”的混编团队,明确业务部门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业务组针对需求形成业务解决方案,IT组则根据业务方案制定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业务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转型之初就避免了数字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数字孤岛问题。此外,通过转型探索,800所最终确立了“以数据的自由规则流动驱动业务”的基本原则,按照“工业2.0补课、3.0覆盖、4.0试点”为推进纲领,掀起了“老厂焕新”大幕。
敢为人先 筑实工业互联网底座
建设智能工厂,好的架构是基础。800所从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伊始,就对标最高标准推进平台建设。耗时4个多月,历经70余人次近20家单位密集调研求证、近30次架构论证研讨和技术交流,最终明确了借鉴微服务、中台、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理念,构建新一代一体化平台型数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推进过程中,800所聚焦航天离散制造技术状态多变、工艺环节多、质量要求高、协作关系复杂的要求,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平台业务覆盖全所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核心业务领域,全面支撑航天制造系统柔性配置、精益质量、全业务融合发展。
2021年3月29日,800所打造的“人-机-物”全面互联的航天离散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顺利上线,这是国内军工行业第一个基于微服务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涵盖7类34个微服务100余个业务场景,覆盖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核心业务领域,让新一代航天研制体系有了坚实数字底座。
突破边界 开辟智能制造“试验田”
平台有了,如何因地制宜落地见效成了关键。在800所,有这样一处“黑灯车间”:由2台车铣复合加工中心、3台卧式五轴加工中心、1台桁架机器人、1台地轨机器人组成的舱体数字化加工产线,工程师们退居“幕后”,让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和赋能。借助工艺过程的集约化,该产线将原来的25道舱体加工工序压缩至5道,产线适用于4型8种舱体结构件加工,设备有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实现了多个型号舵机舱壳体、电子舱壳体换线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该产线数控装备实现了国产化,5台数控加工设备均为国内优势机床单位生产。
包括舱体数字化加工产线在内,截至目前,800所打造了7类2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车工厂、设备物联与数字孪生、智能编程、智能云检测5个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已为10余家离散制造企业提供平台赋能、场景转化、生态共建等服务。
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800所航天产品数字化研制批产能力大幅提升,解决了智能工艺设计、智能排产调度、数字化物流、自动化生产等业务痛点10余项,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10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了20%,生产效率提升了30%。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下一阶段,800所将继续夯实航天离散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底座基础,结合航天产品特点,完善新一代一体化平台型数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建立企业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进一步实现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应用模式的协同创新拓展,联合更多企业打造工业数据应用试验田。
文字:韩海峰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夏婷 李翔 王红霞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