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于告别疫情的2023年,相信一定有不少朋友想要在这一年做一些工作上的调整。
比如通过尝试小团队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来实现一种更加自由的生活状态,将自己从企业组织中抽离出来,转化为“超级个体户”。
但“超级个体户”真的是每个人的最优选择吗?
三节课创始人Luke分享了自己关于“企业组织”和“超级个体户”的一些思考。
推荐你看这篇文章,看看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个体”与“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有哪些区别。
Luke:
很多人都声称“超级个体户时代”即将来临,个体户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
我受阎学通教授的研究影响,对个体户(包括超级个体户)能扛的担子有多大表示存疑。阎教授研究了很多非洲国家,有大国有小国,但大部分经济都不太好,除了南非。
在这些国家里面,经济组织有个显著的特征:跨国大企业+本国个体户组成了经济社会的主要企业形态。
在非常多的非洲国家,本土大企业是很少的,有些几乎就没有。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阎教授的研究发现,从结果看,这些国家经济都非常低下,尤其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可以说几乎没有。重要的行业被跨国大企业占据,民生类的吃喝拉撒玩则是本地个体户和小企业负责。
但创新、前沿探索、重要领域的攻关则没有人看,久而久之,国家的经济就只能“糊口”而不能有创新能力,也不会有竞争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阎教授也说了,简而言之是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不是我本文的重点。
我的重点是想聊,为什么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看,以及为什么人们工作需要一个组织?
为什么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看
宏观角度其实阎教授已经给出了答案:具有规模组织形成的公司,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不断涌现新产品和好产品,并且在组织和组织的竞争中实现组织本身的裂变和创新。
全部都是个体户的国家,就像拥有很多散沙,也不能建设出高楼。
微观层面其实更复杂。当前很多人提到的“超级个体户”其实就是一种复杂的情况:不愿在大厂卷,也没有机会去创业做大做强,那就退而求次,做个超级个体户。
这当然是一种解决方案,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好的生活、工作平衡的方案。但个体户做多了,也会有问题。因为人需要组织、需要组织所带来的安全感、纪律、激励和认同。
为什么人们工作需要一个组织
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人需要组织,核心是需要组织所建立的生态给自己构筑一个成长、发展的想象空间。
个体户的难点在于缺乏生态型的想象,做生意当然没问题,但只做生意对很多人来说是困惑的、焦虑的。
君不见,大量的个体老板纷纷报名商学院、各种营、社群……为的就是在生意之外找到意义、想象和认同。
人都是需要想象和认同的。所以组织才会出现,组织实际上延长了人的能力、触角,因而能做个人做不到的事情、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梦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的意识。
“我”是个体户,“我们”是组织。我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我们可以做更多事情。并且,“我们”可以抵抗更多风险和困难。经济危机来临后,小企业和个体户死得最多,连锁公司和大企业更有机会生存。
所以,我其实认为经济好的时候应该更多去做个体户,经济不好的时候反而要寻求组织的帮助。当然,牛人在经济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能养活自己,在个体和组织中都可以生存。
但很多普通人,一定不要轻易地被带坑里去:经济不好的时候,个体户比组织生存一定更难。随着全球经济的看空预期加深、中国经济的疲软,超级个体户的时代不一定能到来。
我们不能因为身边有三两人自己干点事,某个月赚到几万元,就被“幸存者”偏差所影响。
一个人,可以持续12个月有一定的收入,这才代表他作为个体户有持续的收入。我没有听过一个个体户拿某一个最火的月的收入来作为平均收入看的。
某个体户夏天卖西瓜一个月赚了3万,所以就可以说我的西瓜摊2022年月收入三万?
说句理性的话,没有平台经济和大民企的15年发展,哪有这些敢去做“超级个体”的人呢?现在平台经济和大民企遇到了打击,被迫裁员,大家寻求生路其实是很艰难的一件事。
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要解困中国经济的“围城”,还是要靠平台经济和大型民企的崛起,通过他们的崛起让更多中腰部企业可以有机会发展,从而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
当大企业、中腰部企业都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超级个体才真正能发展起来。
就像在2000-2015年民营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本土优秀的咨询公司、品牌公司、广告公司一样,后者很多都是超级个体户的代表。这几年你看那些做广告、公关、品牌和咨询的超级个体,多难啊!
人需要组织,来放大自己的能力、抵抗不确定的风险、扩展自己的梦想边界。当前,更需要大家重构对组织的信任和价值判断,否则我们的经济恢复更加困难。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