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3日讯(记者 朱洁琰)困在赛道拥挤、靶点同质化场景里的中国医药产业界,在思辨中已经达成一种共识:用源头创新“反内卷”。
源头创新是指基础科研层面的突破,通常由科研院所、高校教授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由企业完成。据《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以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早期项目优先受到投资界关注。
那么,早期成果应该如何科学转化?源头创新投资生态又该如何构建?近日,在第三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诺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黄鸿伟;阅尔基因董事长柴映爽;凯爱健康创始人、思嘉建信基金管理合伙人施晨阳,就此进行探讨和观点分享。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企业的发展和转化往往由市场选择,并具有一定的方向,但是创新本身却并不能被预先设计,也没有既定的方向。当上世纪五十年代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时候,人们不过是觉得这揭示了生命的结构而已,没有人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更无法预料到未来是否会成长为一个全新的产业。
“而这也恰恰反衬出了今天我们的科技创新普遍存在的巨大问题: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科研行为本身。在中国的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多科学家如果只是纯粹做科研,往往会变得穷困潦倒,这就迫使他们在每发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立刻开展进一步研究,而是赶紧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然后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市场转化、企业经营等自己并不擅长的琐事之中。”张文宏说。
张文宏强调,关键还是在于让科创回归科创,让市场回归市场,一切都应该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在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研发领域,你的投入有多少,创新产生的速度就有多快,通过持续常态化的投入,科技创新才会慢慢浮现,市场需求与转化才会自然而然发生。”
站在企业端的角度,复诺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黄鸿伟认为,科学家做的很多科研创新,可以仰望星空,不一定要接地气,但科研创新转化为商业创新就必须考虑市场需求,考虑竞争对手,考虑法规,监管、合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等一系列因数。“科学创新如果是一个点的创新还不足以做出一个成功的产品出来,要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一起配套才有可能成功。”
阅尔基因董事长柴映爽指出,科研创新和商业开发在目标上是存在“鸿沟”的,“科学家搞创新一部分是由天然的好奇心来驱动的,可能把底层技术做出来了,但不知道后面会应用在哪一块。而企业内部研发创新一般需要进行立项分析,从市场规模、竞争态势、预期投入、时间周期、风险管理、现有平台利用、法律合规等多个层次来考量。”
就此,柴映爽提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医院和企业在合作一些共同开发的项目,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基于一个共同目标来管理,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助于双方互相理解和提高。
对于早期合作的理念,凯爱健康创始人、思嘉建信基金管理合伙人施晨阳也表示认同,“把科技转化为商业的应用方面,有一个效率的问题,转化需要提升效率,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尽快地转化为产业界的应用。”
施晨阳指出,产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要尽快地发生,初创公司的CEO往往是产业界出来的,和大学教授合作,尽快地把技术进行产业化。“管理跟技术的结合、产业跟技术的结合、资本跟技术的结合,这几个方面发生得越早越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