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注重适用性和实用性选择,
过于追求先进性
很多企业对智能制造本质的理解和认知存在误区,一是认为智能制造就是要实现制造自动化,进行“机器换人”,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大批量选用高端智能装备来替换人工;二是认为智能制造就是要实现制造信息化,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大批量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表面上,智能制造给人们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制造自动化和制造信息化,而且,很多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供应商也在极力渲染企业开展制造自动化和制造信息化的重要性。
因此,很多企业管理层,甚至一部分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员都把如何应用更多的先进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当作推行智能制造的重中之重。
由此,企业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评价是否实现了智能制造,首先看是否应用了先进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评价智能制造水平的高低,首先看应用了多少先进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
诚然,先进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二、不注重系统性规划设计,
存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孤岛
在智能工厂物料流系统规划设计方面,企业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没有做好工厂整体布局规划设计,原材料仓库、各生产车间、成品仓库等规划布局不合理,原材料仓库至各生产车间、上下游各生产车间之间、下游生产车间至成品仓库之间的物流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二是没有做好车间整体布局规划设计,各生产线之间的物流逻辑、物流空间、物流路径设计不合理,没有留出AGV、滚筒线、悬挂链等自动化物流装置安装位置,无法系统地实现物流自动化;
三是没有做好生产线布局规划设计,注重生产设备加工性能的自动化,但忽略生产设备上下料的自动化、忽略生产设备之间物料传输的自动化,致使各生产设备之间、各生产工序之间无法实现自动化衔接。以上情况,都会导致智能工厂自动化孤岛的出现。
三、不注重运营管理模式重构,
系统运行不畅
企业往往期望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后,由于制造自动化和制造信息化的实现,运营管理能够更加轻松。
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在智能制造系统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给企业运营管理者带来的不是更多便利,而是更多不适应。
比如,传统的生产物料领用模式改为信息化叫料和自动化物料配送模式后,生产现场依然会出现断料情况需要人工紧急处理;传统的设备事后维修管理改为以“设备状态智能监测”为特征的设备预知维修后,生产现场依然会出现设备异常停机导致生产线停产需要人工紧急处理等。
究其原因,不是智能制造系统有问题,而是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后,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没有随之转型升级,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已不适用智能制造系统。
企业应该认识到,表面上看,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升级,是建立一套新的智能制造系统,事实上,智能制造更是构建一种新的生产运营模式,是对企业生产运营系统的重塑。
四、不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过于依赖外部技术力量
由于智能制造技术及智能装备的先进性,企业为了更好地推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一般都会聘请专业的外部技术力量作为助力。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容易对外部技术力量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从而忽略了对本企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为外部技术力量经验丰富、能力可靠、风险可控;二是认为智能制造技术及智能装备有其先进性和复杂性,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