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范雨素 从农村小学老师晋升为网红“素人作家”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

谁是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近日,她的一篇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

范雨素 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20岁,她辞去了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来到了北京,寻找理想失败后,范雨素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昔日的”家“了。她再度北上,成为了一名育儿嫂,一位“农民工”。在别人为她贴标签的同时,她也在用自己的视角审视着生活,为这个世界标上印记。

位于北京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院里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和工友图书室来自视觉中国

范雨素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那里密布着众多小型加工厂和打工者租居的平房。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开始写作。“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说。

对兴趣的坚守,成了她前进的最大动力

范雨素遍读上世纪80年代她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然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这些年,空闲时,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手稿。

这些“民间语文”的创造者,却未尝不是我们身边的异质之人。可以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真心的兴趣时,所能投入的精力及学习热情是不可估量的。这也许是人类对学习或是教育所最应持有的初心。

对于教育,她更崇尚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个母亲,范雨素为孩子竭尽全力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她说: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我觉得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

其实范雨素事件更引入深思的是她内心的驱动力。

这也正是如今的教育改革所在探索追寻的“真理”——人为什么而学?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当然,基本能做到这份上的人,也都成功了。

科技是教育前进的动力还是阻力?

在科技蒸蒸日上之时,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更值得我们深思。

总有人惊呼奇点将至,比如,人工智能给人的主体性带来冲击。在围棋这样充满精神性的游戏中,人类最杰出的头脑也可能败下阵来。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 GMIC2017

霍金曾多次表示过对人工智能等超人类范畴的高科技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AI或许能根除疾病和贫穷,但也可能摧毁人类。但是关于美,或者任何可能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式都是无益的,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

我们的身体、行为,社会的伦理、精神,都可能因为科技而改变,但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却难以替代,这种丰富的异质性,可谓不易的人文之基。

从技术支撑层面,AI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分析出更适应每个人个体的学习方法、更好理解的知识体量。。。等等这些基于学习数据或行为分析等可能正是人们无法直观总结出的,借助更高的科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使自己更进步地学习符合自己内心真正想学的东西。

也许你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真正的兴趣所在,但在追寻的过程中,基于自主愿望而出发地学习行为也在不断行进着。。。

人的存在仍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科技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而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则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样本。

更好地运用科技对我们的服务和支持,保留对于学习本身的热爱,创造适应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许也就保留与创造了在这个时代教育本身的转译与进化的可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1A065V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