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找到价值之所在,并不断将价值创造的空间变大。
1981 年 8 月 12 日,IBM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5150,宣告了 PC 时代的正式到来。而此时,在这场「盛大演出」中,还缺席了一个「黄金配角」。这款电脑没有硬盘,而是配备软盘驱动器,只能使用盒式录音磁带来下载和存储数据。
不过还好,硬盘这个「演员」,其实在路上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硬盘从诞生之初的两个冰箱大小的庞然大物,到 14 英寸,再到 8 英寸,而后终于在「更小的尺寸」与「更大的容量」之间找到了一个「甜蜜点」。
1980 年,希捷发布第一款 5MB 的 5.25 英寸硬盘,1 年后,新版本存储容量迭代到了 10MB。凭借着合适的尺寸和容量,该硬盘一度成为了当时台式个人电脑存储的标配。希捷因此也被美国福布斯杂志称赞为「凭第一款用于 PC 的 5.25 英寸硬盘引发了个人电脑革命。」
图|希捷发布的第一款硬盘(1980 年)
此后,硬盘行业大浪淘沙,从巅峰时候的 200 多家公司,到现在包括希捷在内,只剩核心的 3 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感叹道「在商业史上,还没有哪个行业会像硬盘行业那样,经历如此广泛、 快速、残酷的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的转变,以及全球范围纵向整合方面的变化。」
这是一个很容易把「好」变成敌人的行业。在发展几十年后,曾经一枝独秀的机械硬盘,在固态硬盘出现之后,开始被质疑「廉颇老矣」。而作为最核心的玩家之一,执着于机械硬盘的希捷,甚至也一度被看衰。
这也是个被认为不怎么会产生「性感话题」的行业。与「芯片」这个镁光灯下万众瞩目的「明星」相比,存储明显话题感不足。而硬盘巨头们作为供应商,其实成了「隐形的天使」,荣光都给了台前的公司,比如「好像是做硬盘的」,可能是你对希捷这家公司最大的感知。
作为信息科技底层基础设施的存在,存储这个行业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行业中的顶级玩家们,又将如何在新时代中找到载动自己的船?这个行业的话题依旧极具意义。
孙丹可能是最适合探讨这些话题的人,作为希捷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在她的带领下,希捷在中国硬盘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近日,她接受了极客公园的采访,并分享了自己对于硬盘和存储行业的看法与思考。
图|希捷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孙丹
对于希捷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过努力,重新又「用锤子找钉子」的故事,而是在对于产业变革趋势的敏感把握之下,找到了自己更大的价值创造的空间。
孙丹很早就下注云计算,尽管当时希捷有 80% 的业务来自是 PC,而 to B 企业级大概只占到 20%,她却毅然决定投注 to B 市场。她当时的判断是「未来是属于云计算,这将带来巨大的数据量,而数据是放在云上,这一定需要数据存储」。
看到机会其实没有那么难,更难的是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这其中需要精准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创造点。数据爆炸带来的海量数据,给存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会。按照数据使用者的存取频率,数据可以分为热数据、温数据和冷数据。简单来说,热数据就是你手机里面每天都要处理的工作数据,而温数据和冷数据就是你的相片和视频,可能偶尔会看一下。
数据的「温度」不同,就带来了硬盘存储需求的分层。热数据需要实时访问和计算,比较适合使用高性能的固态硬盘;而温/冷数据适合以「高容价比和高性价比」两大特点为核心的机械硬盘进行存储处理,这正是希捷能够施展的舞台。
希捷成功地抓住了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和安防市场需求的爆发,这带来了其在中国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黑天鹅频出的 2021 年,希捷的股价在 5 月达到了历史性高点:104 美金,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有时候能够抓住机会,不是只做对了一件事情,而是做对了一系列事情的集合。
对此她总结了很多,其中一点令人印象深刻。当别的公司还比较「爱惜鞋子」的时候,希捷已经开始卷起裤脚,走到泥土中,这是公司在今天能够形成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看来「客户实际上看的是人,除了你的产品和技术之外,服务水平和团队职业化程度也都是客户看重的。」
她举例,当时她跑到互联网客户那边,和客户一起探索怎么把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降下来,而那个时候,是没有人这样做的。「很多年前,一般管理的颗粒度是到服务器终端,不涉及到硬盘。而希捷在与客户的合作中,通过在他们的系统中内置健康管理软件,随时监测设备中硬盘的健康状况,必要时发出预警,提示硬盘问题,帮助客户敏捷应对和降本增效。」
硬盘的产品形态好多年前已经被定义完成了,如何保持自己的壁垒?她总结了核心的两点:技术创新和制造。
硬盘其实只是表面看着变化不大,但内部却因为技术创新而快速进化,「希捷在保持碟片数量不变情况下,容量能够做得越来越大,这其实是源于技术改进使得每一张单碟的密度更高。」
她强调了硬盘的制造工艺难度,「新产品在量产的时候,初期成品率还是比较低的,一开始的成品率可能仅 50%,然后第二个季度可能到 70%,第三季度也许到 90%,整个过程中,它是一点点上来的,非常难做。」
谈及未来,孙丹很乐观,她觉得时代给了希捷更大的议题。国际数据公司 IDC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数据圈将增长到 175ZB,海量数据,必然带来对于数据存储、分析、服务的海量市场。而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的「新基建」,会带来数据的进一步大爆炸,很明显,这需要大规模的数据存储设备。
硬盘核心比拼的是性价比吗?孙丹认为表面看是性价比,本质上还是核心技术。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越来越凸显,以前「没用」的数据现在也都有用了,这反映在需求侧,便是性价比。当这个问题给到硬盘厂商的时候,如何不断降低成本,大家选择的方式不同,而希捷选择技术创新。
今年年初,希捷披露了未来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图,有望在 2026 年之前推出 50TB 的硬盘,在 2030 年之前推出 100TB 的硬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希捷将采用包括 MACH.2 双磁臂技术和热辅助磁记录 (HAMR) 技术在内的创新技术,其中 HAMR 技术能够让希捷以 20% 的年复合增长率提高磁盘密度。目前硬盘的容量都是以 1TB 或 2TB 的幅度来提升,再未来将来会以 4TB、6TB 甚至 10TB 的幅度来递进。
孙丹向极客公园阐述了她理解的性价比,「当我出 16T 的时候,性价比远远好过 14T。因为一个柜子里面放 108 块盘,虽然单价看,16T 比 14T 的硬盘贵,但是从每 TB 的存储成本和整体的数据中心使用效率来看,客户总体拥有成本,其实是更低了。」
从本质来看,希捷其实是在追求技术带来的规模效应,而非规模带来的规模效应,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通向于持续创新,后者通向于无序的价格战。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提到了高利润守恒定律:「当模块化和平价化使得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的高利润消失时,与之相邻的环节往往会出现高利润的专有产品」。
对于云计算来说,要想进一步普及,就需要实现自己的平价化,而这非常依赖于底层数据存储成本的降低。在希捷这种「内卷式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之下,有一个国内非常著名云盘的业务负责人和她说到,「我们终于挣钱了。」
在谈及硬盘存储行业的需求有什么特点的时候,她认为存储需求更多的是叠加,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目前看,从磁带、闪存到硬盘乃至蓝光等存储方案并存,而数据的爆炸,导致对于大容量盘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在。
在如何处理需求在定制和标准化上,孙丹觉得定制化是趋势,但她也强调定制化并不是说改变硬件,而是去定制化软件,这也是为什么外界认知希捷只是一家硬件公司,但实际上团队在软件上有着非常强的积累的原因。
软件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固件来定义更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她举例,希捷为安防行业专门做了一个安防盘。表面看,它长得跟一般硬盘也没区别,但在软件层面,其实结合了行业特性做了定制化。
希捷在软件层面,还下了更大的功夫。2020 年,希捷居然还开源了一个叫 CORTX 的对象存储软件项目。她解释了背后思考的逻辑:大容量盘无法大规模为客户采用,是因为很多中小型公司系统软件能力不够,而 CORTX 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以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
令人好奇的是,明明希捷的核心是 B 端市场,但却还在 C 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比如,推出了希捷童年系列硬盘、甚至还和相声演员于谦领衔的大谦世界合作了联名款硬盘。
图 | 希捷童年系列移动硬盘
除了得 Z 时代者得天下这一考量外,她的回答有点长期主义,让人有点意外,她觉得「作为消费者,如果他都不知道希捷了。10 年 、20 年以后,他如果作为 CTO、 CIO,也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想到希捷。」
图|希捷×大谦世界联名款硬盘
电影《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但对于企业家这个群体来说,很多时候,见天地和众生反而更容易一些。孙丹是个很能看见「自我」的企业家,她喜欢一个人旅行,在飞机上看书,有很强的好奇心,面对世界有清晰的表达。
孙丹提到最近在关注元宇宙,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她觉得元宇宙之后,人可能会「精分」,因为需要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来回穿梭,这对于人的高阶智慧提出了要求。
这并不意味她对于未来是悲观的,相反的,她喜欢《易经》,是个科技乐观主义者。她觉得科技发展也许会带来一定问题,但是人也是在进步的,事物发展往往就是在好与坏之间交替,总体是螺旋上升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好奇心是极其必要的,对于希捷中国这艘大船,孙丹需要在急速变化的科技商业中,对未来的风险和机会保持足够敏锐的触觉。她总结自己的思维方式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终局思维」,元宇宙代表着人们对于未来一个清晰画面的终局想象,她对于元宇宙的好奇,显然通向更远的未来。
商业模式本质上来说是由价值创造方式决定的。硬盘存储这个行业价值创造的方式,似乎一直是降本增效。在孙丹看来,这个行业的价值创造空间,还可以更大,而服务会是重要的方向。
希捷已经把基于数据的服务作为一个重点。围绕数据全周期挖掘价值创造的空间,比如数据安全保护、数据迁移、数据恢复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希捷之前的产品,在这个时候,反而变成了一个触角,触达各行各业,为以后的服务奠定基础。在孙丹看来,这也是更有「力量」的价值创造方式。而这正是为什么希捷要推出「存储即服务产品」Lyve Cloud 背后的思考。
希捷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她说,希捷未来想成为一家数据服务公司。
希捷其实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样本,它专注于本业,却能在时代变化的面前保持「反脆弱」,不断找到自己价值之所在,并把自己的价值创造的空间放大,这件事情本身就还挺酷。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