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github.com/go-kratos/kratos(以下简称 Kratos)是一套轻量级 Go 微服务框架,致力于提供完整的微服务研发体验,整合相关框架及周边工具后,微服务治理相关部分可对整体业务开发周期无感,从而更加聚焦于业务交付。Kratos 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高可扩展性,组件化,工程化,规范化等。对每位开发者而言,整套 Kratos 框架也是不错的学习仓库,可以了解和参考微服务的技术积累和经验。 接下来我们从 Protobuf 、 开放性 、 规范 、 依赖注入 这 4 个点了解一下 Kratos 在 Go 微服务工程领域的实践。
在 Kratos 中,API 定义、gRPC Service、HTTP Service、请求参数校验、错误定义、Swagger API json、应用服务模版等都是基于 Protobuf IDL 来构建的:
举一个简单的 helloworld.proto 例子:
syntax = "proto3";
package helloworld;
import "google/api/annotations.proto";import "protoc-gen-openapiv2/options/annotations.proto";import "validate/validate.proto";import "errors/errors.proto";
option go_package = "github.com/go-kratos/kratos/examples/helloworld/helloworld";
// The greeting service definition.service Greeter {// Sends a greeting rpc SayHello (HelloRequest) returns (HelloReply) { option (google.api.http) = {// 定义一个HTTP GET 接口,并且把 name 映射到 HelloRequestget: "/helloworld/{name}", };// 添加API接口描述(swagger api)option (grpc.gateway.protoc_gen_openapiv2.options.openapiv2_operation) = {description: "这是SayHello接口"; }; }}
// The request message containing the user's name.message HelloRequest {// 增加name字段参数校验,字符数需在1到16之间 string name = 1 [(validate.rules).string = {min_len: 1, max_len: 16}];}
// The response message containing the greetingsmessage HelloReply { string message = 1;}
enum ErrorReason {// 设置缺省错误码 option (errors.default_code) = 500;// 为某个错误枚举单独设置错误码 USER_NOT_FOUND = 0 [(errors.code) = 404]; CONTENT_MISSING = 1 [(errors.code) = 400];;}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 helloworld 服务定义的例子,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 Service 叫 Greeter,给 Greeter 添加了一个 SayHello 的接口,并根据 googleapis 规范给这个接口添加了 Restful 风格的 HTTP 接口定义,然后还利用 openapiv2 添加了接口的 Swagger API 描述,同时还给请求消息结构体 HelloRequest 中的 name 字段加上了参数校验,最后我们在文件的末尾还定义了这个服务可能返回的错误码。
这时我们在终端中执行:kratos proto client api/helloworld/ helloworld.proto 便可以生成以下文件:
由上,我们看到 Kraots 脚手架工具帮我们一键生成了上面提到的能力。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使用使用 Protobuf 带来的开发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 Kratos 还有以下优点:
一个基础框架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未来的可扩展性,那 Kratos 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先看下服务协议层的代码:
上面是 Kratos RPC 服务协议层的接口定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想要给 Kratos 新增一个新的服务协议,只要实现 Start()、Stop()、Endpoint()这几个方法即可。这样的设计解耦了应用和服务协议层的实现,使得扩展服务协议更加方便。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App 层无需关心底层服务协议的实现,只是一个容器管理好应用配置、服务生命周期、加载顺序即可。
我们再看一个 Kratos 日志模块的设计:
这里 Kratos 定义了一个日志输出接口 Logger,它的设计的非常简单 - 只用了一个方法、两个输入、一个输出。我们知道一个包暴露的接口越少,越容易维护,同时对使用和实现方的心智负担更小,扩展日志实现会变得更容易。但问题来了,这个接口从功能上来讲似乎只能输出日志 level 和固定的 kv paris,如何能支持更高级的功能?比如输出 caller stack、实时 timestamp、 context traceID ?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回调接口 Valuer:
这个 Valuer 可以被当作 key/value pairs 中的 value 被 Append 到日志里,并被实时调用。
我们看一下如何给日志加时间戳的 Valuer 实现:
使用时只要在原始的 logger 上再 append 一个固定的 key 和一个动态的 valuer 即可:
这里的 With 是一个 Helper function,里面 new 了一个新的 logger(也实现了 Logger 接口),并将 key\value pairs 暂存在新的 logger 里,等到 Log 方法被调用时再通过断言.(Valuer)的方式获取值并输出给底层原始的 logger。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仅仅通过两个简单的接口+一个 Helper function 的组合我们就实现了日志的大多数功能,这样大大提高了可扩展性。实际上还有日志过滤、多日志源输出等功能也是通过组合使用这两接口来实现,这里待下次分享再展开细讲。
最后我们来看下 Kratos 的 Tracing 组件,这里 Kratos 采用的是 CNCF 项目 OpenTelemetry。
OpenTelemetry 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组件化和高可扩展性,其实现了 OpenTracing 和 W3C Trace Context 的规范,可以无缝对接 zipkin、jaeger 等主流开源 tracing 系统,并且可以自定义 Propagator 和 TraceProvider。通过 otel.SetTracerProvider()我们可以轻易得替换 Span 的落地协议和格式,从而兼容老系统中的 trace 采集 agent;通过 otel.SetTextMapPropagtor()我们可以替换 Span 在 RPC 中的 Encoding 协议,从而可以和老系统中的服务互相调用时也能兼容。
我们知道在工程实践的时候,强规范和约束往往比自由和更多的选择更有优势,那么在 Go 工程规范这块我这里主要介绍三块:
Go 是一个面向包名设计的语言,Package 在 Go 程序中主要起到功能隔离的作用,标准库就是很好的设计范例。Kratos 也是可以按包进行组织代码结构,这里我们抽取 Kratos 根目录下主要几个 Package 包来看下:
/cmd:可以通过 go install 一键安装生成工具,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使用框架。
/api:Kratos 框架本身的暴露的接口定义
/errors:统一的业务错误封装,方便返回错误码和业务原因。
/config:支持多数据源方式,进行配置合并铺平,通过 Atomic 方式支热更配置。
/internal :存放对外不可见或者不稳定的接口。
/transport:服务协议层(HTTP/gRPC)的抽象封装,可以方便获取对应的接口信息。
/middleware:中间件抽象接口,主要跟 transport 和 service 之间的桥梁适配器。
/third_party:第三方外部的依赖
可以看到 Kratos 的包命名清晰简短,按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包具有唯一的职责。
在设计包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来看下常见的基础框架是怎么初始化配置的:
这是 Go 标准库 HTTP Server 配置初始化的例子,但是这样做会有如下几个问题:
那么 Kraots 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答案就是 Functional Options 。我们看下 transport/http/client.go 的代码:
Client.go 中定义了一个回调函数 ClientOption,该函数接受一个定义了一个存放实际配置的未导出结构体 clientOptions 的指针,然后我们在 NewClient 的时候,使用可变参数进行传递,然后再初始化函数内部通过 for 循环调用修改相关的配置。
这么做有这么几个好处:
Kratos 为微服务提供了统一的 Error 模型:
接下来我们看下 Error 结构体还实现了哪些接口:
依赖注入 (Dependency Injection)可以理解为一种代码的构造模式,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写,能够让你的代码更加容易维护,一般在 Java 的项目中见到的比较多。
依赖注入初看起来比较违反直觉,那么为什么 Go 也需要依赖注入?假设我们要实现一个用户访问计数的功能。我们先看看不使用依赖注入的项目代码:
type Service struct {
redisCli *redis.Client
}
func (s *Service) AddUserCount(ctx context.Context) {
//do some business logic
s.redisCli.Incr(ctx, "user_count")
}
func NewService(cfg *redis.Options) *Service {
return &Service{redisCli: redis.NewClient(cfg)}
}
这种方式比较常见,在项目刚开始或者规模小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如果考虑下面这些因素:
使用依赖注入改造后的 Service:
type DataSource interface{
Incr(context.Context, string)
}
type Service struct {
dataSource DataSource
}
func (s *Service) AddUserCount(ctx context.Context) {
//do some business logic
s.dataSource.Incr(ctx, "user_count")
}
func NewService(ds DataSource) *Service {
return &Service{dataSource: ds}
}
上面代码中我们把*redis.Client 实体替换成了一个 DataSource 接口,同时不控制 dataSource 的创建和销毁,把 dataSource 生命周期控制权交给了上层来处理,以上操作有三个主要原因:
Go 的依赖注入框架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反射在运行时进行依赖注入,典型代表是 uber 开源的 dig,另外一类是通过 generate 进行代码生成,典型代表是 Google 开源的 wire。使用 dig 功能会强大一些,但是缺点就是错误只能在运行时才能发现,这样如果不小心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些隐藏的 bug 出现。使用 wire 的缺点就是功能限制多一些,但是好处就是编译的时候就可以发现问题,并且生成的代码其实和我们自己手写相关代码差不太多,更符合直觉,心智负担更小。所以 Kratos 更加推荐 wire,Kratos 的默认项目模板中 kratos-layout 也正是使用了 google/wire 进行依赖注入。
我们来看下 wire 使用方式:
我们首先要定义一个 ProviderSet,这个 Set 会返回构建依赖关系所需的组件 Provider。如下所示,Provider 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工厂函数,这些函数不会太复杂:
type RedisSource struct {
redisCli *redis.Client
}
// RedisSource实现了Datasource的Incr接口
func (ds *RedisSource) Incr(ctx context.Context, key string) {
ds.redisCli.Incr(ctx, key)
}
// 构建实现了DataSource接口的Provider
func NewRedisSource(db *redis.Client) *RedisSource {
return &RedisSource{redisCli: db}
}
// 构建*redis.Client的Provider
func NewRedis(cfg *redis.Options) *redis.Client {
return redis.NewClient(cfg)
}
// 这是一个Provider的集合,告诉wire这个包提供了哪些Provider
var ProviderSet = wire.NewSet(NewRedis, NewRedisSource)
接着我们要在应用启动处新建一个 wire.go 文件并定义 Injector,Injctor 会分析依赖关系并将 Provider 串联起来构建出最终的 Service:
// +build wireinject
func initService(cfg *redis.Options) *service.Service {
panic(wire.Build(
redisSource.ProviderSet,
//使用 wire.Bind 将 Struct 和接口进行绑定了,表示这个结构体实现了这个接口,
wire.Bind(new(data.DataSource), new(*redisSource.RedisSource)),
service.NewService),
)
}
最后执行 wire .后自动生成的代码如下:
//go:generate go run github.com/google/wire/cmd/wire
//+build !wireinject
func initService(cfg *redis.Options) *service.Service {
client := redis2.NewRedis(cfg)
redisSource := redis2.NewRedisSource(client)
serviceService := service.NewService(redisSource)
return serviceService
}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定义好组件初始化的 Provider 函数,还有把这些 Provider 组装在一起的 Injector 就可以直接生成初始化链路代码了,上手还是相对简单的,生成的代码所见即所得,容易 Debug。
综上可见,Kratos 是一款凝结了开源社区力量以及 Go 同学们大量微服务工程实践后诞生的一款微服务框架。现在腾讯云微服务治理治理平台(微服务平台 TSF)也已支持 Kratos 框架,给 Kratos 赋予了更多企业级服务治理能力、提供多维度服务,如:应用生命周期托管、一键上云、私有化部署、多语言发布。
作者介绍:
曹国梁:6 年 Go 微服务研发经历,腾讯云高级研发工程师,Kratos Maintainer,gRPC-go contributor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腾讯云中间件(ID:gh_6ea1bc2dd5fd)。
原文链接:从Kratos设计看Go微服务工程实践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