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任性而为的“清理软件”需要“法律扫帚”清扫了

著名评论员郭元鹏

“再不清理就要爆炸了”、“红包领钱”、“看视频、抽大奖”……手机应用中弹出的诱导性广告遭诟病已久。央视曝光了手机清理软件诱导下载、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乱象。据报道,号称清理内存的“手机管家PRO”App在8.75秒,便可读取890次手机应用列表,50多次地理位置信息。

据央视新闻报道,70多岁的李女士使用智能手机时发现,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在她看新闻、小说的时候,手机经常会自动弹出“安全提示”,如“内存严重不足”、“病毒”。这些“安全提示”吓得李女士赶紧点击进行清理。然而,李女士刚用一个清理类软件完成清理,又会有更多的同类软件提示李女士清理。她的手机不仅变得越来越卡顿,而且还会频繁出现“红包领钱”等诱导广告。

手机的“清理软件”,原本是清扫“手机垃圾”的,是清扫有害信息的,是拦截不良软件的。结果,就是如此功能的“清理软件”却变成了“手机上的垃圾”。“清理软件”上的诱导性广告不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会为用户打上“容易被诱导”的群体标签。尤其对于老年人用户而言,各种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被推送到老人眼前,很可能将他们拉进诈骗陷阱中。

本应是清理手机垃圾的“清理软件”,何以变成了“手机上的垃圾”?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垃圾”太多导致的。有的“清理软件”为了利益而“捆绑其他软件”,手机用户下载的时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同下载了其他软件,而这些软件有的是“没有用处”,有的甚至是“罪恶软件”;有的“清理软件”成为“不良广告”的帮凶,帮助推广虚假产品,伪劣产品,甚至帮助不法人员坑骗手机用户,比如给老人用户推送保健品信息等等;有的“清理软件”则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有一款“情况软件”,其在8.75秒内读取了890次手机应用列表、1300多次手机号用户识别码IMSI号、900多次手机设备身份识别码的IMEI号,以及50多次的用户GP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位置信息。试问,收集这些信息想干嘛!是“清理软件”该做的事情吗?有多少此类信息被出卖给了电信诈骗人员?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3月15日正式发布。《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也不得在用户明确拒绝接收商业短信后更换名义后再次发送。这是从法律的高度对“信息滥用”说不。问题是为非作歹的“清理软件”何时才能清理干净!

目前,工信部正在针对媒体曝光的内存优化大师、智能清理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四款涉及侵害老年人权益的App进行调查处理,这是好的开始。任性而为的“清理软件”是需要“法律扫帚”清扫了,不能让“清理软件”成为“手机灰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0317A06ED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