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关注“北京两会”系列评论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有不少互联网公司表现出众,政府部门可进一步开放合作空间,利用好它们的优势。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代市长陈吉宁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交通拥堵治理。同时,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扩大实施信号灯“绿波”工程,推进公共交通调度智能化。
发展智能交通,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也是建设“智慧北京”的一部分。
北京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的尝试,已有数年。如长安街、平安大街等主要干道早就实施了“绿波带”工程。但优化信号灯调节之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而言,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完整的智能交通体系,包括车辆控制、道路管理、交通监控等多个子系统,只有各个系统形成相得益彰之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成熟的智能交通系统。
如车辆控制系统,在当前主要就是指自动驾驶,通俗讲就是无人驾驶。有企业家曾说过,无人驾驶将打破人类对智能交通的阻碍。正因其重要性,目前世界上不少大科技公司都把无人驾驶车辆研发作为一个突破口。国内也有城市如深圳,前不久进行了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的“无人驾驶”公交试运行。
自动驾驶的技术攻关,主要由企业在做,但要让自动驾驶早日融入智能交通体系,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一方面,无人驾驶测试,需要一个宽松但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无人驾驶要普及,除了技术因素,还涉及交通规则、硬件设施的辅助改善。
这些都需要政府站在发展智能交通的角度,予以必要的规范和支持。上个月,北京交通委等部门发布相关文件,就自动驾驶上路行驶的程序、规则作出明确界定,体现了“审慎包容”的态度。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发展智能交通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这方面,目前国内有不少互联网公司表现出众,政府部门可进一步开放合作空间,利用好它们的大数据和技术优势。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智能交通建设起步较晚,但相关技术应用的进步,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关键是要善于借力。
当然,发展智能交通,需要技术、设备等硬件优化,但更离不开与之相适配的软件升级。若没有充分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系统软件的指挥,只会造成巨资建设的智能交通项目违背建设初衷,成为摆设。因此,发展智能交通,不能限于交通部门的单线作战,它需要规划、城建、立法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辅之以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可以预料,现在公众面临的交通拥堵、打车难,甚至车辆尾气等一些老大难问题,都能通过智慧交通解决,或至少得以改善。强大的电子收费、付费系统,会大大提高道路使用效率,而车辆的安全系统、电子化的车辆管理、定位系统,则能保证车辆畅行无阻。
如今的中国,城市交通体系,已从基础设施普及迈入到优先追求通行效率的时代。未来“交通强国”的建设,不再是比马路有多宽,立交桥有多密,而是看交通的智能化程度有多高。北京作为首善之都,可凭借技术、资源优势,在智能交通上趟出一条新路,为其他城市做好示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