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心理学:为什么光棍都活得很潇洒,但衰老得很快、寿命也不长?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单身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呢?

体验往往因人而异,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单身者,必备技能与特征必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独自生活

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

与所有人际关系分离,无亲密关系

具备极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心理

数百万单身者了解彼此共同的孤单感受

多数独自老去、死去

无法忍受群体生活

美国学者克里南·伯格,曾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当代美国男女做过深度访谈,并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联系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精神满足的重要性。

如此看来,单身就意味着没有亲密关系的个体独居吗?

对,却不完全准确。因为,单身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社会整体发展到某种阶段,必然会出现的,阶段性的社会现象。

单身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种隐性社会变革的开端。

这种隐性社会变革,当下并无明显踪迹可循。但在不远的未来,却可能成为社会生活主流。

比如当大数据AI社会来临时分,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迫近的前夜,人类隐隐约约开始提前适应并形成了这样一种存在状态:无需同类同居,亦不与同类共处,只在机器智能的辅助之下,就能生活如常,使人生保持常态。

这样的人生可能吗?

可能。

正如谷歌人工智能首席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人类一定会实现长生不老。

但长生不老的方式,却并非是纯粹的肉身模式,而是以半人半机械的方式呈现。更有一种更理想的可能状态是,一旦人类进入到完全抛弃肉体的时代,未来人只需要将个体意识复制到崭新的机械身体上,通过意识控制机械身躯,人类就可以实现永生。

听起来让人兴奋对吗?但以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跟我们今天要说的单身与单身社会现象,又有什么关联呢?

自然有,而且非常大。

想象一下,当人类进入以脑机接口形式、意识大脑控制机械身躯的未来时代,作为曾经以胎生方式出生繁衍的人类,将不再需要进行以身体接触为前提的性繁殖,进而不再需要以夫妻双方紧密捆绑的固定家庭模式,养育人类后代。

尽管人的意识会继续恋爱缠绵,但为养育后代为主要目的的家庭、婚姻制度,也许会因丧失必要性而就此消亡。

届时,每一个人(半人半机械生物),都将成为事实上的,绝对自由的,单一个体——单身者,一如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独自生活的状况一样。

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在思考,为什么单身者看似潇洒的背后,衰老的速度仍然很快,寿命也不够长?

学者指出,很多人所认为的“单身老得快、寿命短”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导致的:生理和心理。

暂且撇开有一定经济基础,力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单身者不谈,我们来看看现在社会上占据大头的“光棍”——尤其是部分因为物质条件不够好而被迫单身的人——由于生活习惯不好,生理问题无法满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可能会导致性格暴躁、压抑、自卑或是敏感。

对单身群体来说,未来更可怕的其实是孤独。

为了应对这些,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开始思考人类“续存”的问题。科幻之所以比迷信更有魅力和生命力,就在于科学幻想往往建立在,科学家们对当下具体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控之下,进行的合理而充满创造力的,想象与推理基础之上。

普通人当然不是科学家,会脱离现实柴米油盐想那么深奥渺远,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能够从社会万象中捕捉到变革前夜的蛛丝马迹。

譬如,当下全球各国的人口出生率都持续走低,人们结婚或结婚生育的意愿也越来越淡薄,而更倾向于个体对生活的触感与体验,更注重个体在短暂生命旅程中的种种收获与领悟,而不再看重传统的传宗接代,不再愿意为单纯延续后代而结婚生子。

并且,人们也越来越希望借助以科技手段比如冷冻身体、冷冻精子和卵子等方式,保持个体基因,以待明日世界。

而另一方面,当人们以更为广阔的眼光辨析这颗蓝色星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惊出一身冷汗。

地球越来越趋近于千疮百孔,各国经济金融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更,资源能源等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紧缺紧缩。

阶层上下都被日益严峻的内卷所覆盖并席卷,而发生在相同时间线上的,各种百年未遇的囧异现象,都明确无误地向人类勾勒一副未知的画卷,呈现出了我们应该想到,但目前却尚未窥见其全貌的危机与问题:

1. 我们是正在走向未知的毁灭,还是处于高度文明到来的前夜?

2. 在未来社会中,人依然是统治者,还是处于机器人统治之下的低等生物?

3. 在未来环境中,人的角色与作用力,是否还能支撑起它作为地球统治者的地位?

4. 未来,肉身形式的人类,是依然存续,还是被科技彻底终结?

也许在当下的人们看来,这些问题太过科幻渺远,但其实,很多事物已经初现端倪,出现了苗头。而我们在现实基础上,依据现实问题对未来的推测与种种构想,也并非完全胡言乱语。

事实上,公开资料与新闻显示,当今俄罗斯媒体大亨,富豪德米特里·伊茨科夫,早就先于他人,一直在实施他的2045人类永生计划。该计划被称为“俄罗斯阿凡达计划”,旨在通过汇集人类顶尖科学家的集体研究智慧,在2045年左右,打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阿凡达”。

这个虚拟人将像《时间机器》中的虚拟人沃克斯一样,成为原生人死后的“化身”——这一化身虽然具有人类思维、意识和感情,但却没有肉体,只是一段全息影像,因此理论上,它将成为一个“永生人”。

尽管目前,俄罗斯富豪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的“2045”计划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俄罗斯科学家们已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只是这个机器人原型的拟人功能,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伊茨科夫相信,只要自己资助的数十名人类顶级科学家,不断进行研究,他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中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化身”,并通过脑部能量,遥控自己的机器人“化身”,让它像真人一样自由行动。

事实上,不仅俄罗斯人有此举动,美国五角大楼也发起了同类研究实验,目前取得的研究结果是,科学家们已经让一只实验猴运用其脑部能量,成功控制了一副机械臂的运动。

所以你看,不是该不该想的问题,而是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到,也不敢对未来进行突破天际的大胆想象。而关于人类的浩渺未来,我们的同类中早已有人先于大众,做出了极为大胆而具体的揣测与实践。

远至俄罗斯富豪一早就开始的2045计划,近至几近封神的伊隆·马斯克造火箭梦想移民火星,人类永生、星球计划与星际迁移都不再是遥远的梦境和遥不可及的科学猜想,而是真实存在于当今时代中,被一些杰出者、谋略者、野心家、梦想家、实践者们共同推进并筹备着的具体事项。

从这样宏大的历史和全球政经背景以及各种社会端倪之下,再来回看单身现象,以及越来越多的单身人群和由此产生的单身经济等社会现象,我们将不会再以狭隘的视角和心态,将单身现象与社会趋势,规规矩矩的判断为,一般性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应将其纳入人类、生命、生存的整体去思考和解析。

更为细致地说,观察单身人等社会现象,类似于研究一只蚂蚁的行为轨迹,并从中解剖和归纳出一群蚂蚁的行为与目的,以及最终产生的行为效果。

当一个人想单身、习惯了单身生活之后,他/她所改变的,必然是一连串的社会经济与行为轨迹。

而当一群人或更多的人开始奉行单身主义,过理想中的独居生活,那么根据混沌原理,这个社会将呈现出不可预知的状态和结果,而这种状态与结果,必然将改变和影响其他社会进程。

又或者说,当代单身主义的盛行,是一种意识能量开始高度发力的开始。

而设若人们得知在不远的将来,自己可以无性繁殖,以科技手段拥有一个能够永久存放自我意识的永生身体,人们还会被眼前的家庭、婚姻、经济、工作发展等胶着而焦虑的困境所捆绑吗?当然不会。

所以,在可能的科技基础上,对单身人群的出现做可能的社会学推测,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积极有益的命运探索与尝试。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再到无阶级对立、无等级区分的,人人平等的共享共产主义社会

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人都是社会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没有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进步,更不可能有未来。

未来,无论人类以何种方式永生,都将会成为更为清晰的、独立的个体。

当单身主义盛行时,也许是某种变革的开始。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3] Tost H, Kolachana B, Hakimi S, Lemaitre H, Verchinski BA, Mattay VS, et al. A common allele i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mpacts prosocial temperament and human hypothalamic-limbic struc- ture and fun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107(31):13936–41.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0222A0389W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