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以人为本,不进则断
回首2017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是高歌猛进,激动人心。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此人工智能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如今,我们每天都要听到好多次“智能”这个词。智能成了时尚、成了神话、成了八卦,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取代生物智能,人类还安全吗?
人工智能先驱马文·明斯基在被问到人工智能到来的意义时说到,“如果我们够幸运,或许它们会把我们当宠物养。”是不是到了智能时代,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争宠”呢?不敢想象…
“AI威胁论”已经屡听不鲜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言论,有些甚至有点“危言耸听”。不少名人也被媒体划入了这一阵营,比如霍金、比尔盖茨,还有埃隆马斯克。他们的一些言语也或明或暗的指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我们不得不思考,智能时代到来,我们真的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吗?(先剧透一下,从1964年以来,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增加了740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每一次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都会对当时的社会、组织、个人产生深远影响。
进化:生产能力
比如产能的升级,使地球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所生产的财富,能支持的人口,在摘果子的时代最多支持半个人,驯化了牛羊开始游牧后,支持能力翻了一倍;掌握农耕技术以后,比游牧翻了12倍;工业革命前,已经是农耕时代的5倍。今天,每平方公里土地甚至可以支持到900人。在这一万年中,地球生产的物质财富至少增长了9万倍。
进化:人口数量
再看世界人口,摘果子的年代只有600万人类,进入农耕后发展到5000万,进入蒸汽工业时代猛增到16亿,进入机电时代后则突破了60亿,现在,信息时代和正在进入的智能时代,地球人口正在向大于70亿飞速增长。在这一万年中,人类大家庭至少膨胀了1200倍。
进化:技术能力
再看技术能力,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能力,从能在地球上往下挖个一两米,到跳出地球登上月亮,再到即将向半人马座进发,人对自然的作用距离,也即将延伸到4.22光年(1光年≈9万5千亿公里)。
当然,在这些过程中,任何一次变化对人类来说都意味着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存活繁衍至今,非但没有被“替代”,反而在数量和能力上得到了天文级的增长。毕竟,创新技术、变革生产,始终都是“以人为本”。种种问题随着升级换代而出现,种种问题也在进化中被解决,人类不仅从升级换代中获得更为丰厚的好处,更在不断克服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整体智慧,从而使我们面对未来各种挑战的能力和信心,不断增长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未来,对于智能时代,我们当然应该抱以信心,但也绝不能坐享其成。我们必须积极改变,不断突破,就像现在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相信总有一些人是敢于扔掉手机的,而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要成为那个被绑在手机上一起被扔掉的人。
向智能时代的转变已经明确是划时代事件,意味着人的角色将发生大规模的转变,比如一个20人的生产流水线,可能最后只剩下1个管理人员,其他都被机器人替代了。另外19个人你可以理解为他们会失业,但也可以想象,他们有可能转向更高价值的岗位,那些智能时代到来新创造出来的岗位。因此在这一变迁中,人类的价值将得到巨大的提升。而对于一个固守经验、不学习新知识的人,挑战就太大了。
智能时代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转折点,然而它可能是起点,也可能是断点;就像大猩猩至今还是大猩猩,山顶洞人也只停留在了山顶洞… …对于智能时代只有理解和感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做好准备,准确定位自己的“风口”,找到个人的发力点。
怎样准备?准备什么?何时准备?…
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将在后续篇章里和大家分享。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