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位爱看科幻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圈的「华人之光」,他眼里的未来科技创新趋势又将是怎样一片光景呢?
全中国科技界半壁江山式的人物都曾供职于同一个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而当初亲手参与组建这所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黄埔军校」的,正是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
2019 年 11 月,沈向洋宣布将离开工作了 23 年的微软,但并未透露下一步动向。在兼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之后,这位世界科技圈的「华人之光」的下一程更令人翘首以待。
在极客公园和 B 站共同举办的 Rebuild 2020 Move on 活动上,54 岁的沈向洋,全球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与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一起「预习」未来,探讨未来全球的科技创新趋势。
全球著名科学家和学者沈向洋与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对谈 | 现场拍摄
以下为 Rebuild 2020 大会演讲精选实录:
张鹏:当时你掌管微软技术研发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判断技术未来的原则,就是微软眼里,或者说世界级大公司,大家比较共识的,决定未来、会改变未来的那些技术是什么?
沈向洋:其实我相信不仅仅只是微软,所有的公司,特别是大公司,在思考未来的时候,它必须有一套自己的线路图。
整个计算机科学,回过头来五六十年,向前看五六十年,实际很多技术的东西万变不离其宗,整个 Computer Science,讲到最后,是三件事情的 trade off(此消彼长)。
这三件事情,归根结底可以说是计算的问题,存储的问题以及通讯的问题。作为公司技术的高层,思考公司未来的话,你首先要去思考底层所谓的基础设施,然后再去考虑中间的算法和系统,最后是上面的用户体验。
比如基础设施这件事情,未来我觉得可能最大的颠覆,就是量子计算。中间的话,比如算法和系统,毫无疑问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是蓬勃发展,但实际也是漫漫长路。再往上走,新的用户体验,我一直觉得像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特别是 HoloLens 这样的产品,会让未来的用户体验出现根本性的颠覆。
微软 HoloLens 2 能够实现对用户手部动作的追踪探测 | Microsoft
张鹏:混合现实,其实几年前就挺热的了,可是大部分人觉得这些年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为什么大公司还这么坚定地相信它会是影响未来的技术呢?
沈向洋:HoloLens 微软已经做了很多年,第二版也出来了。我一直相信改变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最后大家能够体验得到的,还是在交互这里。过去这几年,有电脑、鼠标、键盘,后来就是手机,等于带着手机的话,所有东西都能够跟着你。
接下来最了不起的可能就是从手机开始,要么往大做,像智能汽车这样。但是我觉得眼镜才是跟这个世界做交互很了不起的一个器件。因为实际上人 91% 的信息是从眼睛获得的,但是 AR 这件事情,要通过眼镜的形式实现比较困难,有两个原因:一是里面的光学成分很难做;二是需要做足够小、足够轻。这也是你为什么看到不光是 HoloLens,包括 Magic Leap 现在主打都是企业用户。
张鹏:但是这件事随着技术的发展是一定会实现的,这是您非常坚定的。
沈向洋:这个我非常坚定。眼镜这件事情它肯定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张鹏:最近这些年突然发现科幻电影里面对于混合现实的描述越来越多了,比如《银翼杀手 2049》里,它对混合现实技术的呈现,结合人工智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Harry 是不是也爱看科幻?
沈向洋:我自己是喜欢看科幻的。我当时在微软,后来又重新接管研究院的时候,跟同事一起商量,邀请了 10 个科幻作者到微软研究院来体验生活,因为我一直觉得研究员写出来的论文可能太干巴巴的,没有把激动人心的技术的东西写出来。
10 个作者过来体验生活,最后写了 9 篇文章,我们把这些文章集结成了一本书,叫做《Future Visions: Original Science Fiction Inspired by Microsoft》。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科幻小说,包括 HoloLens 的体验,量子计算机等等。
这本书目前的 Kindle 版本可以在美国亚马逊官网免费购买 | Amazon
我很喜欢讲的一句话是:我们实际上只是被我们的想象力所限制(We are only limited by our imagination)。科幻作家给我们带来的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实际上是一种想象力,比如电影《王牌特工》(Kingsman)里就有使用 VR 开会的场景。最近这几年,我还有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Her》,它讲述了一段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助理 叫做 OS1,她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存在于你的电脑、你的手机里,可以和人随时随地交互,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可以帮助你。
后来这些年,从 Siri 开始,到 Alexa,到微软做的 Cortana,甚至小冰等,对大家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对我们产品的设计人员、工程师,都是一个激励。
张鹏:原来科幻很多时候还真的就是对的。因为它如果源于一些原理,它能够率先想象出来最终应用的效果,其实反过来会影响科学家、技术人员、产品人员怎么做这件事。
沈向洋:你讲的这个太有道理了,想象力可能是最大的生产力。
张鹏:那回到科幻小说里对于混合现实的描述,在你看来靠谱吗?
沈向洋:我觉得大多数科幻作品都是靠谱的。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科学研究,也做了很多年产品。我觉得,当我们看科幻的时候,不需要拘泥于它就是那个东西,最重要的是能够学习它的想象,它的假设是什么,想象是往哪边走,从它那个地方吸取到一些精神食粮,帮助我们自己去更好地完成科研。
电影《王牌特工》中经常出现使用 AR 进行会议的场景 | Kingsman
张鹏:我们刚才其实聊了一些未来让人期待的技术,但科技发展往往也有另一面。比如说现在大家很关心科技的发展是不是会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贫富不均?不知道 Harry 怎么看?
沈向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最近全球的社会问题,在我看来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贫富分布出现了问题造成的。
张鹏:这件事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来,有可能未来因为技术的发展而解决吗?
沈向洋:我们其实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你如果看每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每一次新技术浪潮的兴起都会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冲击。
第一个影响,很多原来的工作没有了。但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却又产生了大量新的工作机会,特别是信息产业,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机遇,这些都还不是很清楚。
第二个影响,大家现在谈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比较多,因为它能够代替后台一些白领的工作。而一旦实现了 RPA,一部分人肯定会失业,这势必会对社会产生冲击。但有了人工智能的工具后,还能衍生出哪些新工作,这是值得每个社会思考的话题。
张鹏:其实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或者产品把先进技术能力平权给更多人,可能大家自己就能够找到价值创造更大的方向,这应该是能够产生改变的其中一种路径。
沈向洋:这是其中一点。我最近读了一位洛杉矶律师写的文章,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失业,这也会导致国家税收出现很大问题。他认为未来应该给 AI 或者机器人增税。机器人的定义也可以不仅仅是物理的机器人,也可以是软件的机器人,这个对整个税法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是 AI 这些工具出来以后能够产生一些什么新工作。二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去思考对整个 AI,对整个高科技征税方面才能使社会财富均匀分布,公平分布,让整个社会一起享受新技术带给我们的幸福。
张鹏:我再拿一个最近也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听听 Harry 怎么看。
Elon Musk 最近在中国还是挺火的,因为 SpaceX 的载人龙飞船发射成功,大家都觉得很棒。他其实在发展 AI 这件事上扮演着「吹哨人」的角色,他总是说,「AI 弄不好以后要毁灭人类的。」
Elon Musk 曾将人工智能的未来形容为「人类的末日」| 网络
沈向洋:我觉得他认为「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实际上源于一种恐惧,源于一种对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强大能力的恐惧,但我们又不清楚这个能力强大到什么地方。
一直到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不断在制造工具,延展我们的物理能力。但人工智能不一样,它是你脑力的延伸。今天很多原来我们觉得是大脑的能力,人工智能都突破掉了,所以大家才产生了一种恐慌心理。事实上人工智能今天都还非常早期。
张鹏:所以其实这些恐惧是有道理的,但是你觉得真的会发生吗?
沈向洋: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对来讲落到实处的地方已经非常多了,但它在认知方面,总体来讲还是非常早期,这也是我觉得做人工智能激动人心的地方。
张鹏:刚才其实聊了非常多技术对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未来最终人和机器或者人和科技之间到底应该是种怎样的关系呢?
沈向洋:我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最近大家一直在讲所谓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 AI、科技」。后来我重读了 John Markoff 的《与机器人共舞》(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重新回顾了过去五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恍然大悟的。
为什么大家今天特别强调 humancentric(以人为中心)这件事情,其实是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开始增强以后,整个计算机学界开始分化出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主张所有东西自动化,也就是推崇人工智能的一派;另一条主张 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 增强人类的能力,也就是研究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的一批学者。
而实际上所谓的「以人为中心」,是希望把只专注 AI 的研究人员往中间的方向靠拢。在计算机没有出现的时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互形式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去三四十年人机交互(Human-Machine)是主流,未来二十年我希望花时间去研究,人和 AI 交互(Human AI Interaction)的问题。其中有两件事情我觉得很重要,而贯穿其中的自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思路。
第一、交互要有人性,要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因为有计算的能力,所以可以做到高并发。
未来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这两件事情合到一起,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机会。譬如之前微软小冰做过的一些工作,包括 Siri,Alexa,以及我一直跟盖茨、萨提亚讨论的 Computational AI。
张鹏:这种以人为中心的 AI,是未来可能我们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或者说,在定义人和科技的关系时,「以人为中心」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维度。否则它就会脱缰而去,可能变成 Elon Musk 担心的那些东西。
可能大家也会关心,目前 AI 已经在很多大的科技互联网公司得到了深层应用,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能感受到最终这些 AI 能以我们为中心,这件事在业界有什么讨论的观点吗?
沈向洋:在微软我以前也做过很多这方面的项目,我们也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未来可能慢慢会出现这样的可能,也许每个人不光是跟外面很多 AI 做交互,也许未来会有一个自己的 AI,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总管家,总代表,他对你非常地相信,对你非常了解,你对它同样非常信任,相信它可以知道你所有的东西,比如我跟谁开会等等。当然,这个可能有正面影响,也有可能有负面影响。
张鹏:不能过于理想主义,但我觉得是个思路。当这些大的商业组织有他们的 AI 力量的时,我觉得应该有一些我们用户自己的 AI,它没有任何杂念。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
张鹏:其实 Harry,我们一直都说你是华人之光,在微软你能做到全球执行副总裁,掌管一家万亿市值公司的技术未来,面对 B 站的年轻人们,在职业生涯路径上,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建议分享。
沈向洋:回过头来看过去二三十年的工作,我自己觉得在不同的阶段要不断去学习一些不同的技能。
比如刚开始出来工作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任何东西,但你自己一定要明白,专注的重要性。之后要明白沟通能力和讲故事这件事同样重要,同时你还要将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我常跟美国同事讲,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中庸之道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中庸之道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不仅要走在不偏不倚的中间,更重要的你是有方向的,你是朝着那个方向不偏不倚地向前走。所以你不要太过偏激,不要在你不清楚状况的前提下就盲目地做出选择。还有一个角度去解释这件事情,实际上方向搞清楚,走一条最少阻力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庸之道。
张鹏:有点像我们中学学的阻尼运动。阻尼运动就是金属球一出来的时候使劲偏左,偏右,最后越来越靠近中间,那条线就叫中庸之道是吗?
沈向洋:你这个理解很好。
张鹏:大家都讲年轻人是锐利,叫锐气,但确实中庸可能代表着这个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规则。Harry,我前段时间看了你一篇在网上流传的文章,好像是你曾经在一次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题目叫做《计算机科学的三堂人生课》。你是怎么把计算机科学跟人生课连在一起的?。
沈向洋:两年前,非常荣幸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学院邀请我做了毕业典礼的演讲嘉宾,通过三个我最喜欢的技术:量子计算、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总结出一些人生启示。
一、比如你做量子计算,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心态,拥抱未来,拥抱未知; 二、做人工智能这件事情一定要想着拓宽自己的视野,不能想当然地相信结果,因为数据也会存在偏见; 三、混合现实,我就用了 HoloLens 产品宣传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当你改变了看世界的方法以后,你才能够改变你看到的这个世界(WHEN YOU CHANG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YOU CHANGE THE WORLD YOU SEE)」。
张鹏: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把科技也看成是一种生命,因为它其实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成长,越来越强大。你可以看到这些科技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那些问题我们是可以借鉴过来,对我们人类的生命有一些启发,因为看到他们的问题我们反而看得更清楚,所以刚才这几个比喻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Harry,我其实还有几个产业方面的问题想了解。很多人觉得中国现在其实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之上。「硅谷之火」点燃了所谓「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火把,为什么这个火会在那儿燃起,未来中国哪些地方也会有类似的机会呢?
沈向洋:过去这几十年,美国高科技的发展,硅谷居功至伟。微软在西雅图,我们也说西雅图是硅谷的北区。我觉得一个伟大的城市永远要有伟大的企业,这两件事情是相辅相成的。西雅图在历史上比较幸运,过去这一百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过伟大的企业。比如一百年前,全美最大的木材公司就在西雅图,叫 Weyerhaeuser,之后又有了波音、微软、亚马逊、星巴克、Costco 等等。
硅谷和西雅图成为当今美国科技力量集中的重镇 | 《经济学人》
一个城市的发展,到最后最大的竞争力是人的问题,人才体量的问题。西雅图是美国人口 100 万以上的城市之一,本科学历人才占比非常高。但你如果看整个美国科技发展的进程,硅谷首先抓住机会,做芯片,英特尔、惠普这些公司把美国整个高科技产业都带动起来了。西雅图紧跟其后,有了微软和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如果论云计算这件事情的话,西雅图其实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
回到你刚才的问题,我自己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机会,像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大湾区的基础都已经非常好了。最近大家都在谈,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差不多了,人口数量也在下降。但我认为接下来 30 年会有一个新红利的产生,即工程师红利。尽管今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开始下降,但在中国整体教育机制相当不错的情况下,这 20 年其实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果通过科技的手段让这群人的生产力提高 2 倍、10 倍,那么就会形成巨大的工程师红利,生产力的提升也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
张鹏:从原来庞大的生产力到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创造其实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非常感谢 Harry 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年轻人其实在里面也会看到自己未来对全世界自己意味着什么,我想 B 站的同学们也会找到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极客公园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