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会有人没经历过被微信长语音支配的恐惧。
在地铁上,领导大段大段的语音发了过来,本来听了30s,后面有些听不太清楚,好不容易到了站又重听了前30s,刚准备听后续,发现马上又多了3段59s,崩溃的心情已经呼之欲出。
鹅,你为什么不赐我一个进度条,我就可以想从哪里听就从哪里听,再也不用被语音折磨了!为什么,这不过是QQ已经上线了的功能,你一个大厂,技术和金钱样样在手,却连这种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应我?
这是我第一次写本职工作相关的话题,所以内容可能不会像之前的话题简单生动。不过我的出发点,仍然是从这个话题里,引出的是我一直想谈的普适性的思考:“我们如何看待一个问题?”
看待问题的第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要让我列出微信不设计进度条的原因,我可以列出很多个:
语音时长已经被限制,长语音不会太多影响体验;
加上进度条,简单的操作反而鼓励了长语音的产生;
进度条本身并不方便,加上波形用户也很难找到重点;
进度条会给中老年用户带来疑惑;
语音转文字已经可以大部分代替进度条;
进度条的使用频率不高,没必要添加增加用户负担;
微信是“对讲机”的使用场景,与进度条的“音频文件”的表达有差异……
只是随便考虑,就能够站在设计者的立场找到这么多理由。对于某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他人的角度,做出自己的体会,从而理解他人的判断如何产生,寻找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
看待问题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反驳自己刚才提出的观点,将不自然的删减下去,将有可能的进行更加多面的考虑,使自己对这个问题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
语音时长限制60s,真的解决了长语音问题吗,1min语音依然很长;
进度条的设计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进行拖动,不会造成使用障碍;
语音中不标准的发音还是很多,转化效果不够好,该不该用实验表明语音转文字可以替代进度条?
进度条不进行测试,是不是不能知道使用频率,能不能用QQ的进度条使用频率做参考?
一个问题的结论既成,往往不会毫无理由。多个方向的思考能够回避对问题看待的片面性。
完成上面两步,我们往往已经对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第三步,提问自己“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由于刚才的思考的经验,这时候我们会拥有更多的灵感,能开拓出更多新的方法:
限制语音的时长,长语音少了,自然不需要进度条;
优化语音转文字的效率,效率越接近100%,语音进度条越容易被替代;
进度条可以有更加有创意的,简单便于操作的设计……
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知晓了这个问题的全貌。
但是思维其实并不以这里为终点。如果需要,我们思考的层级可以更深:“得出更好的办法了,在当前环境下该如何实施?”,“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评估这个方法与现有方法的价值?”,甚至在问题的一开始,我们就需要问“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去解决?”
好,到了举一反三的时间了。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练习:“董小姐在格力手机的开机放上自己的头像”,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你可以给自己那么一分钟的时间。
起初,大家接触到这个消息时,大部分人都觉得非常有趣但也很排斥,纷纷表示不愿意看到董小姐的头像。诚然,董小姐的头像不同于明星那样璀璨夺目,显得普通且不够悦目,但这个举措并非没有道理。我以刚才我们的思维方法先来试试水。
为什么这么做?
以“品牌”角度来看,格力专注于家电,在智能手机领域并无明显的标签。家电给人带来的优质标签,无法过渡顺利地贴到智能手机的产品之上,而董小姐本人有着鲜明的、励志、诚恳、积极的形象,她作为媒介直接贴上格力手机时,效果比干巴巴的产品推出对品牌形象会更好。
反驳?
但这种做法导致了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不愿意买手机,这种方法是否达到效果另说,主要是影响了销量啊?
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选择形象专业的代言人?
当你提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时,这个办法可以被这三步思考法再一次质疑——新的代言人是否符合品牌调性?在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中,你的思维将更加丰富。我只是以这个方法抛砖引玉,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种思考的维度,如果引申下去,我们可以提出更多问题:“格力的形象是否需要代言人来带动?”,“这场事件造成的影响力是否会对销量造成影响?”
今天将我平常的思考模式分享给大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感觉自己容易被带跑,觉得自己很容易迷茫”的同学一些新的思考。
喜欢的话就点击在看,或者分享出去吧!
头脑风暴抠南瓜脑壳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