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物资管控、医疗救治、药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疫情防控中表现优异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否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开出科技良方?
在今天举行的第二期前沿科技论坛上,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内的院士专家对此进行了研讨。在李国杰看来,疫情期间表现较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例如无接触自动测体温,疫情追踪、摸底排查中计算机与居民的自动问答等,大多是过去有较多数据积累的应用场景,而对传播扩散途径检测、病毒源头的追溯等,由于缺少足够多的已标注的数据,效果就差一些。
李国杰对人工智能发展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软基建”,大力构建共享的人工智能训练平台、基础数据平台和软硬工具链;二是要区分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智能应用两种不同的目标与任务,在应用和产业发展中要强调技术融合和解决实际问题。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终身会士蔡自兴认为,人工智能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创建智能经济新形态等方面潜力巨大,对5G基站建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科技端领域具有重大促进,还会为很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奠定基础。
“‘新基建’提速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为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蔡自兴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山世光认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智件三个层面,但现有AI方法论不足以支撑AI能力继续升级。当前AI应用研究方面,中国和美欧差距不大,但是AI基础研究、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不容小觑。
“除了基础算法长期的投入之外,我认为应该加强基础智件体系的研究,过去在硬件方面有计算中心、数据中心,未来还需要建立AI算法中心、知识中心,甚至建立国家级的知识中心。”山世光说。
此次论坛以“人工智能:科技与经济融合新引擎”为主题,以线上研讨形式,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腾讯科协、腾讯集团发展研究办公室联合中国科学报社共同举办。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