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第二章,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问题不是信息超载,而是信息过滤失效。
我们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人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焦虑。
一方面我们面对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我们又深知任何时代,信息才是最值钱的。炒股的人到处都在打听各种内部消息,准备创业的人在各种大小聚会中往来奔波。
人类是如此的矛盾,在这种信息超载的新的文化环境中,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
对此,互联网学者克莱•舍基有另外的看法,他说:“不是信息超载(的问题),而是过滤失效。”如果我们觉得对信息不堪重负,那意味着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
当信息过滤失效时,解决方法是修复我们的过滤器。
克莱•舍基还告诉给我们一些精密复杂的过滤工具,比如通过聚合朋友的意见而形成的社交网站。克莱•舍基始终认为我们不应该担心信息超载,因为我们一直都处于过载状态。事实上,互联网出现之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知识是经过严格有序的过滤而筛选出来的。比如,专业的编辑就是出版材料的最初过滤者。
下一步的过滤则决定了这些材料应当出现在图书馆、杂志架还是书店。“报纸、百科全书和教科书等老的知识机构”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到达公众的视野。在传统的知识传承中,由于空间和篇幅所限,有些观点甚至从未获得过面世的机会。大多数人都只能看到精细的麦粒,看不到被丢弃的麸皮。但现在的数字媒体不再经过筛选和过滤程序。人和知识之间的过滤器只能是“算法的”或是“社会性的”,抑或是二者的结合。
算法技术依靠计算机处理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操控,而社会工具和在线网络则在作选择方面给人以指导。无论有用与否,正确与否,各种形式的海量数字化信息都能够在线获得。
互联网时代的过滤器不再是向外过滤,而是向前过滤,不断将过滤结果推到最前面。过滤器过滤掉的信息在后台仍然是可见和可用的。一些比较现代的过滤软件甚至会提供链接让人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未过滤信息。由于网络能够提供无限量的信息内容,传统的过滤技术自然也不再适用于网络。因此,网络出现了很多愚昧和错误的信息。
在网络的某个地方,还会有人乐于挑战任何观点,不管其观点的认可程度或科学价值如何。
网络上大多的见解,为了迎合用户的心理,比任何时代更为偏执与偏激。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观点与论证更受欢迎,《乌合之众》这本书在群体心理学上也给这一事实做了充分的论证。
一个越来越无法逃离的事实是,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再也不能全部了解。
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也在逐渐适应这一点。不管是否承认,随着知识开发、保存和传播媒介的转变,知识本身也发生了改变。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是金字塔结构,而是正在结为网状。在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中,有太多我们竭尽全力却无法全知的东西。
接下来有必要了解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特点。
首先,它有足够的宽度,本身代表足够的深度;其次,它是无边界的,很多知识我们无法全知全解;再次,它是平民的,不再是过去隶属于精英阶层特有的知识;最后,它是悬而不决的。
我们过去依赖于专家给我们提供明确的答案。令人惊讶的是,在生物学的一些分支领域,科学家们现在不再为诸如有机体如何分类这样的问题争论不休而非要得出结论不可;相反,一些新的方式已经兴起,即使对最基本的问题都存在分歧,也可以戮力合作,取得进步。
也正是这种新的知识结构导致了传统的知识过滤体系正在逐步失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