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我发的文章会知道,有时我会给一些平台或者产品做产品评测报告。绝大多数的时候为了保证评测报告的效果平台品牌会找几个人一起进行这件事。做了几次评测,我就发现一个规律,每次评测报告总有人提交的速度非常之快,往往在产品收到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评测报告。那是非常佩服这些人的写作功底和写作效率,也想着自己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家这样的水平。因此,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只菜鸟来学习。
既然有了想要进步的心,那就一定会多去学习人家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学习,就会发现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往往会让你还没收到产品的时候单凭着产品介绍就可以完成一大半的文字内容了。如果是单品来讲,从评测起因、物流速度、开箱视频、产品参数、产品局部、功能参数等等,如果对于同类型产品的了解再把横向同类产品写出来做对比,如此一来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的内容。收到产品后再把一些自己的使用体验图片化、文字化,评测报告的主体就形成了。这种评测报告的好处就是完成速度非常之快,但是略显不足的就在于模式雷同。
开始自己对于这种模式也是有所疑问的。在我看来产品评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客观评价产品性能和使用感受,另外就是能够站在另外一个中间立场用另一种方式建立产品与精准用户群体的链接。后来发现之所以模式化的评测报告会被广泛使用是因为产品在上市后定位和推广策略已经明确了,产品评测需要的更多就是专业客户的使用感受和C端影响力的推广。另外,相对标准化的报告也能更一致性的形成宣传合力口径。
这是一个挺必要的过程,对于一些准客户来讲,更是希望能够通过评测报告看到产品的真实使用状况。因此,评测报告大多数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种样子居多。把自己写过的两篇报告给到一个平台,后来给我的反馈是“文字太软”。刚开始没理解啥叫文字软,后来琢磨明白了,就是文章不符合他们所需要硬广模式,哈哈。不论怎样的需求,不论怎样的模式,都是需要通过大量写作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
关于写作这件事,也是要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我始终认为不应该是模式化的码字,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正如我之所以进行一些产品评测是因为每次评测都是我对于这类产品的又一次学习过程,也是对于自己过往认知边界和思维模式的一次梳理。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不能有太多的限制,才能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升。
自己曾经参加过两个写作训练营,但是当我看训练营是在让我形成写作套路,让我固定写作模式的方法之后,基本就不再过多关注了。这与我的初衷相反。写作只是记录自我思想的手段之一,不想让自己的思维陷入到模式化当中。当在写作端无所求的时候,那还是自由的些点自己的想法吧。
柱子(2020.03.14)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