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9年2月,中国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以来,这格外值得纪念的2019年被大众评为中国的“科幻电影元年”,确实是值得广大纪念的日子。
谁曾想在半年后,“伪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就把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给重重的关上了。
环比美国科幻影史上的巨著《2001太空漫游》,电影早在1968年就上映的,但是它却依然能在半个世纪后,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对宇宙、意识、生命的思考。
自电影《2001太空漫游》问世以来,就有很多媒体给予它崇高的评价,比如《芝加哥太阳报》评价一样:“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电影是卓越的,其音乐、愿景和浩瀚的星空能超越我们的想象。”
它同样影响着中国科幻作家代表。
中国最知名的科幻作家,并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雨果奖的刘慈欣都称:“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它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一个顶峰,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这部电影讲述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太繁杂了,甚至可以衍生很多的解读或思考来,不过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一点是:
人工智能为必然会取代人类的位置吗?
我觉得会。
在太多的科幻电影中,人类通过科学的计算和设计终究会打造一个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这个人工智能能够为人来做太多的事情,让人类能够生存毫无后顾之忧。
我觉得人工智能有几个大的优势战胜人类。
第一,是能够持续的深度学习。
就像在2016年,世界知名的“围棋人机大战”,由谷歌公司开发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经过深度学习,在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后,再力挫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冠军柯洁,并以总分3比0大胜人类。
这种“深度学习”就是由机器学习实现人工智能的必经的成功途径,这种学习的概念起源于神经网络的研究,它强调了模型结构的深度,以及由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新特征空间。
这种深度学习的应用在我们熟知的苹果siri上、谷歌自动驾驶上、谷歌自动翻译等领域,而目前人脸识别可谓最为成熟的应用了。
同时在2018年11月7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由搜狗和新华社联合发布的全世界第一个“AI合成主播”也已经问世了。
第二,未来是万物互联的世界,大数据就是互联的基础。
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未来很多的终端处理功能会全部放到“云”上去的,就比如手机的处理需求也会降下来,所有的手机、冰箱、洗衣机的等所有的智能家居都会连接到看不到的网上去。
我想在未来的世界里,所有日常生活都会连接上网络,随着5G、6G、7G等网络设备的高速发展。
本来慢如蜗牛的网速,能随着网络设备的迭代更新,能够让所有智能设备都在“智能大脑”的处理下极速的反馈和处理。
如果能够加上脑神经网络的发展,也连接上网的话,那岂不是人类通过连接大脑的神经网络就能就用意识驱动一切呢?
到时候人类的终极处境,应该是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人类一样,一个个肉身被限制在密密麻麻的给养设备里,而人的意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翱翔。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