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节选自童仲毅译《Git团队协作》一书中的部分章节。
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分布式团队中度过的,我和同事不在同一个办公室。我们在同一个时区都是少有的事。这些经历让我形成了不少良好的沟通习惯,我常常将这些习惯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在工作中使用的是约定好的方法,那么你的团队或许已经有一套推进项目的会议模式。
你的项目以及其中的每个子模块,都应该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Dave Gray、 Sunni Brown 和 James Macanufo 合著的 Gamestorming(http://shop.oreilly.com/product/9780596804183.do)一书详细阐述了“开头—主体—结尾”这一流程。这个流程还被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告诉你学什么,让你参与学习,然后总结你学到的知识。
回到会议安排上来,你应该在脑中熟记这个规律:开场、参与、总结。这个规律最适用于会议。我经常看到一些会议,准备了讨论话题的大纲,但最后的结果却差强人意。例如,项目刚开始时,团队正在参与构思会议,创造性思维者的参与最为积极且成效显著,如下所示。
时间表:构思阶段总时间为 45 分钟
提前制定会议目标非常容易,这样就可以用一些自由时间来讨论问题。
项目启动会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尤其当你召集的是一个新团队,而团队的成员在工作上没有交集时。如果有可能,请召集一个全员参与的启动会议。对分布式团队来说,时间和金钱的代价会是异常昂贵的。
面对面的会议更佳 理想情况下,启动会议是面对面进行的。如果难以实现,试着将人们聚集到尽量少的几个地点,然后使用视频电话召开会议。
当所有人共处一地时,你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共度的时光。你可以借助白板、活页挂图和便利贴,用动作来表达你的想法。看到大家共同作出的决策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它有助于激励团队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
项目开始后,你会希望定期与团队开个会。当你在分布式团队中工作时,逃避问题是非常容易的事。跟不上进度是一件很令人难堪的事,而且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保持沟通是一个处理此类问题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时间浪费在开会上。成功的团队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我喜欢一周一次的、非常短小的冲刺周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隐藏什么问题。不过,它和微观管理没有关系。它的目的在于保证项目持续推进。以下每个会议都有一个与项目相关的具体目标。
在一个分布式团队中,你可能还需要安排一些定期的社交电话会议。Lullabot(http://lullabot.com/)是一个完全分布式的公司,拥有大约 50 名员工。它将下面几个与项目无关的电话会议加到了日程中。以下会议的目的是培养成员之间的同理心。
最重要的是,这些电话会议只有语音,成员可以在打电话的时候做别的事情(往洗碗机上装盘子,如果手机信号够好,甚至可以在室外活动)。
当你在分布式团队中工作时,将代码团队中的成员视为“资源”而不是个体会容易得多。培养团队间的信任关系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彼此信任而不是畏惧的团队将会诞生更多灵感,也将更愿意在困境中寻找合适、创新的解决方案。
提升团队的同理心的第一步是恰如其分地关心你的同事。你不需要成为每个人的心理治疗师,但花点时间和他们聊聊私下的生活会是非常值得的。如果你被认为很有爱心,大家会更加喜欢你,从而增进你们之间的信任。作为技术型的项目经理,经常有人邀请我倾听他们讨论问题。在他们为我介绍问题背景之后,我对问题粗浅的理解可以迫使关注点回到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解决方案的来源。但这种对话在新团队中鲜有发生,因为我必须先取得团队中每个人的信任(在他们不知道正确答案时,我不会妄加评判;我会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他们讨论时只顾自己打字)。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表现出“恰如其分”的关心的方法。
我考虑将这个清单视为“同理心的培养”(http://gitforteams.com/resources/cultivating-empathy.html)。每个人能够做到并且也应该和同事保持一定的联系。
上述会议是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的最佳时机。这些会议还应该整理未来可以重用的模板。一段工作的结束会议应该是不责备、不让人羞愧的,人们可以畅谈做得不好的地方。作为项目经理,我很少为我的决定感到后悔。我依靠团队提供的信息来帮助我作出最好的决策。所以在回顾中,我总是很容易避免一些“本来应该、可以这么做”的诱惑。不过,我确实在留意一些面向未来的模式。换言之,明确我们在会议中提出的哪些问题本可以得到解决,以获得另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或许会让我们在未来遇到同类项目时能够作出更好的决策)。
从版本控制的角度来说,项目的终点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你可以挑出你最喜欢的工单,记录它们与众不同的原因。或许它提出了一种组织信息的新方式,而你想要重用这一点。看一看 Git 仓库,寻找一些特别好的提交信息,供以后的项目参考。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