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在目前互联网寒冬中,AI领域依然相对火热,对人员的需求缺口依然存在;
在经历了18、19年的AI泡沫,目前只做POC概念验证的项目已经没有市场,只有理解用户场景和需求并解决问题的AI才能存活;
从一个专业架构的角度看待AI产品的设计和实现,才能对产品有宏观深刻的理解;
理解AI算法
对于一个AI产品经理来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Ai算法,比如AI算法分为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等,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能需要更为详细的一些分类。
基于计算机视觉,按照大类可分为检测系列、美化系列、特效系列、识别系列。具体的细分如下图所示。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基于词法分析、句法分析、篇章分析和语音系列,大致分为以下四类。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研究院做过一些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现在已经过去好久了,对NLP的东西接触也不是很多,希望没有错分吧。
在AI行业泡沫的时候,知道这些技术并了解其中的一些算法可能是一个比价好的AI产品经理,比如有一个应用于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作为一个AI产品你知道其中用到人脸识别算法,人脸识别又分为人脸检测和人员分类,把本公司的人员和外部人员分类识别出来,这样你就可以把这个需求提给技术,让技术去开发。
但作为一个进阶版的AI产品,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问题:
(1)算法的实现,我们需要多少训练数据?这些数据从哪里来?
(2)模型是否需要更新?是需要定期更新呢还是实时更新?
(3)如果更新,如何更新?在线还是离线?
(4)推理能力是部署在终端上还是云端上?部署在终端和云端带来的推理时延能否接受?
(5)终端计算和存储能力是否有限制?是否需要对模型进行压缩?
(6)识别结果和操作日志如何保存并用于后续的算法优化?
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看似是技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作为一个AI产品你也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在我刚转行入职本公司的时候,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把推理能力部署在云端,因此用于需要将视频流推到云端,在推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流量、网络等提出要求,在云端处理完再返回结果给用户,又拉长用户等待的时间,这一切都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
所以对于一个进阶版的AI产品经理,对AI产品的思考需要从一个完整的技术栈入手,其中涉及硬件架构、操作系统、AI算法、应用逻辑、部署维护等多个层次,只有从宏观架构角度才能对产品及功能有深入理解。
系统架构
目前的AI算法被集成在Web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IOS、Android、物联网及智能设备中等,了解这些应用的典型系统架构,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
本文作为开篇引言,下一篇文章将详细分析典型系统架构。
2020年作为下一个10年的开始,总要立一些新的flag,比如不买奥迪买奥拓,才是我的目标。
部分引用
创新工场 王咏刚老师演讲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