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

科技(产业)园区是20世纪科技创新产业化最重要的创举。目前在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科技园区发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性转折:世界科技园区的数量规模从迅猛增长转为平稳调整,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多样化、重组整合趋于频繁;科技园区的概念范围持续拓展,各国积累的有益发展经验得到更多的交流传播和推广;更加注重规划设计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国际化进程与国际合作受到空前的关注和推动,科技园区进一步多元融合。

1、 空间形态:从园区城市化到城市园区化

园区城市化主要是指早期科技园区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城市的过程。发达国家的一些早期科技园区、特别是位于郊外的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餐饮零售等生活配套不断聚集,逐渐演变形成了新的创新型城市,如美国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

而更具代表性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后起步的科技园区,比如中国的国家高新区。这类科技园区从规划建设之初就遵循了科技新城的蓝图,不仅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载体,也是其所在城市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和推动者,通过合理规划、超前设计的城市功能配套和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的理念引领了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园区城市化是长期存在和逐步演进的,但在近年来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并随着城市园区化的兴起共同反映了科技园区的总体发展趋势。

城市园区化体现的是传统城市或城区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发展活力的倾向,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近年来,“创新区域”的说法逐渐兴起,实际上是科技园区概念范畴的拓展和升级,包含了任何在科技、文化方面具有创新特征、发展活力,并具有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意图和管理措施的城市群、城市、城区、城镇。

创新区域通常以科技园区为核心,或具备与科技园区相似的创新源头、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与管理体制,其辐射涵盖的地理范围远大于传统科技园区,但其资产规模、核心载体、管理组织、运作流程往往更为精简灵活。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4年提出的“创新城区”概念也属于一种创新区域,是城区园区化的一种表述,认为创新创业的地理特征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以分散布局、空间隔离和强调保密性为特征的硅谷式市郊科技园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而位于传统城市内部且集聚高端研发机构、孵化器及创业促进机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城区”正在兴起,具备物理空间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性等特点,且具有高质量的居住、办公、零售等城市配套。

2、 功能本质:从创新产业化到新经济生态

创新产业化是工业经济逻辑下的创新路径。过去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无论是以高校院所实验室为主导、以市场中的企业为动力、还是以政府公共部门为桥梁,都是为了加快这一过程的实现。工业经济时代,熊彼特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是对新知识的连续应用和产业化,往往就是技术变成产品并推向市场所经历的过程。因而创新和技术生命周期紧密相连,体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商品开发到规模生产的程式化特质;同时,研发-生产-消费的价值流动也具有前后因果的不可逆性,往往是研发决定生产、生产决定消费。

早期科技园区的着力点一般都是以研发为主、兼顾生产,从而影响乃至引领消费、塑造产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发展逻辑在上世纪70-80年代催生了一批过度注重研发而忽视产研结合、产城融合的科技园区。然而事实表明,脱离产业分工的价值分工没有意义,而创新链也只有围绕产业链来展开才能产生预期效果。世界科技园区对创新产业化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历经数十年才趋于完善。

新经济生态是创新驱动经济的成熟形态,是新动能内生性的最佳体现。新经济生态包括创新创业生态和产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是新经济发展的源头,产业生态是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的结果。新经济主要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产业业态的纵向演进与横向交织,不仅体现了新经济内在逻辑的变化,还体现了新经济整体发展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产业从分门别类走向跨界融合,从生产决定消费走向消费影响生产,从体系化、结构化、科层化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去中心、网络化。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面临全面深刻调整,过去封闭式、程式化的创新流程逐渐被开放式、泛在化的创新生态所取代,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取代技术、资本等成为最主要的创新资源。因而创新不再局限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经济学意义上,而是扩展到了社会和文化意义上,表现为创新成为精神价值、社会对创新者的失败更加包容。

在此背景下,科技园区的独特功能就表现为对新经济生态的营造,通过提供必要的功能设施、支撑条件、服务环境并聚集相关资源要素,孕育具有自发性、随机性、泛在性的创新,而非过去的程式化创新,并实现对各类创新的激发、哺育和有效转化,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

3、链接方式:从国际价值链到全球创新网

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价值链是早期科技园区链接国际的主要途径。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或城市分工体系的形成主要由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主导,其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往往位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或科技园区,同时按照从价值链高端走向价值链低端的顺序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从中心到外围的国家间、城市间、园区间产业分工体系。

发展中国家后发建立的科技园区往往通过承接外资大型跨国企业的功能布局、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实现国际化发展,并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渐向上攀爬,通常先后承载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区域总部等职能。

此种条件下,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几乎是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配置的核心载体与通道,而要素流动的动力则来自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对优势的势能差。在此种国际产业组织体系和要素运动规律之中,早期的科技园区实现国际化发展并建立了最初的国际链接。

随着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外生的大型跨国公司海外布局转变为内生的创新尖峰区域创新创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创新活动呈现领域跨界开源化、参与主体大众化、组织方式网络化等新特点,创新要素的跨区域配置更加高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合作与竞争更加频繁,全球化流动的核心不再是生产要素和物质产品,而是具有自发性、多向性、灵活性特征的创新要素和信息资源,其流动构成了包含若干枢纽和节点的全球创新网络。

同时,伴随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各地区和城市以营造质优创新创业生态为新发展逻辑,推动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加速涌现,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创业经济、创意经济的支撑下,力争成为全球经济与城市分工体系中新的“创新尖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构成元素不局限于微观层面的创新主体,也不再高度依赖中观层面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与强大创新功能的创新区域,谓之“全球创新尖峰区域”。这样的创新区域往往是科技园区,特别是与科技园区相结合、科产城人相融合的国际化大都市。

本文节选自长城战略咨询企业研究报告总第342期《一带一路科技园区研究》(2019年10月出版)。欲求完整报告可联系后台或在文后留言。

关注我

按住 、识别

宁波新经济观察

GEI新经济瞭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230A0PK9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