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拣史】作为宅男的死敌,马赛克的历史居然那么神圣久远
哈喽大家好,说到马赛克大家会想到什么呢?马赛克作为宅男的死敌、真实的枷锁、人类文明进步的绊脚石,坚定地与人类对真相的不懈追求背道而驰。这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怎样成为群众道德的守护者?又是如何成为被调侃对象的呢?
一想到马赛克,我们都会想到视频里模糊不清的小格子,但其实它也是一种地砖的表现形式。有意思的是,在古代马赛克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看不清,而事实正好相反。基督徒们四处传教的时候,总是被罗马政府封杀,教徒们索性把教义和传奇故事做成了拼图。这个拼图就是马赛克,也是一门镶嵌艺术。
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马赛克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范围,覆盖面积也从小小的教堂扩展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那马赛克后来怎么就成为了一门遮盖艺术呢?
20世纪初,电影开始普及.世界各地的电影审查委员会,与相关的法规也开始建立,但那时候只能编辑胶片的人们没法打上先进的马赛克,遇上亲吻、裸露、种族歧视、盗窃等镜头,只能简单粗暴的把胶片剪掉。
直到20世纪70年代,数字视频特效走向成熟,影像后期编辑有了更多的空间。这时期兴起的数码影像是由一个个方块像素构成的,在吃豆人的小游戏中尤其明显。1973年时机成熟了,电影《西部世界》率先使用了这种像素化的数字特效来模拟机器人视角。
后来人们在影像的后期编辑中有意识的损失像素降低分辨率以模糊图像的识别度。因为黑白灰的方块像素特别像是马赛克装饰,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马赛克。
马赛克首先应用于宅男熟悉的作品当中,大多数国家法律法会规定,在电影、录像带、动漫及电子游戏等多媒体作品中,需使用马赛克遮盖、雾化裸露的隐私部分,比如日本刑法的第175条“猥琐物颁布罪”。如果未能通过马赛克的审核,制作和发布者就有可能被逮捕。
马赛克在电视新闻中也很有存在感,它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保护公民的隐私,二是出于社会效果考虑,规避新闻事件中可能涉及的低俗内容。不过有的时候不该打码的时候码了,反而会使得相关事件变得更加魔幻。
2012年7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中,著名大卫雕像的下体就被打上了精致的马赛克。2018年,芒果TV在引进的欧洲电视歌唱大赛节目中给画面中打上了马赛克。这一码直接导致了平台与欧洲广播联盟合作关系的终止。当然,这些打码技术在伊朗电视台工作人员那里都是小儿科。
2017年,伊朗电视台播出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时,给身穿深V高叉长裙的女星打上了一套长袖棉毛衫,令人叹为观止。好奇心可没有止境,越是遮掩人们也就越想看清粗糙小格子背后的现实。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男性杂志的内页里已经有了马赛克清除机的广告。2017年,Google Brain也展示了自己的像素还原技术,成功地把8*8网格的像素马赛克转换为肉眼可识别的人物图像。
说到底,马赛克只是为了遮掩那些不希望被人看到的东西,只是有时候现实非但没有被遮盖住,人类倒是掉进了自己欲盖弥彰的陷阱之中。好了,本期关于马赛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下期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