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透明有序的竞争,永远是保证质量和合理价格最好的推手
苏琦 | 文
人们对“药神”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的现实,和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情绪,也说明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供给差距。打造中国本土“药神”,让人们能吃上并吃得起放心药,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理应成为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努力方向。
不过,本土“药神”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切实检讨既往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厘清目标、理顺机制,否则又会流于口号,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回到人民群众不甚满意、监管部门觉得出力不讨好而医药行业又叫苦不迭的老路上。
人们首先需要厘清培养“药神”的目标,那就是给人们提供安全、可得而又花费可以承受的医药和医疗器械服务。必须承认这几个看似都很天经地义的目标之间存在着隐隐的张力,需要综合权衡考量,取得最优效果,而不可过于强调某一方面。
比如过于强调可承受的价格,并将其片面理解为廉价,可能反而会以安全为代价。事实证明,在医药和医疗器械招标采购过程中,一味压低价格,甚至价低者得之,必然会大幅压低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难以保证质量。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更不可能留出足够的利润进行新药的研发,进而又会影响到先进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可获得性。
当然这并非是说只有昂贵的价格才能保证质量和研发,而是说试图通过价格管制来实现药品和器械的廉价化,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而且也是懒政怠政的表现。事实上,让老百姓用得起药品和医疗器械服务,并非只有从产品端直接进行价格管制一途,在加大医保和商保覆盖率和报销力度,将保险和医疗费用纳入税前抵扣等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此前税法修改关于医疗费用税前抵扣已经写入相关条文,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拿出细则,切实减轻百姓在寻医问药方面的负担。
此外,如何引入商业保险的力量与医院及医药和医疗器械厂家形成多方良性博弈,以使监管部门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做大医药和医疗器械供给蛋糕和市场秩序上,也应尽快总结相关试点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中可行的部分尽快铺开,而不宜迁延不决。
公开透明有序的竞争,永远是保证质量和合理价格最好的推手,医药和医疗器械市场也不例外。打着市场秩序之名抑制竞争的监管从来不是有效的监管,而更多是产生腐败的根源,到最后往往既牺牲了效率,也不能保证公平,还导致乱象丛生。从原药监局长郑筱萸贪腐案到此次疫苗监管乱象,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竞争首先体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公开透明,既体现在新药的审批流程上,也体现在药品采购目录的制定过程和招投标环节中。如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做到规章制度充分落实,过程充分透明,同时保证竞争的公平有序,依然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长期挑战。
一部《我不是药神》,将进口药的议题炒得沸沸扬扬。因为种种信息的不对称,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容易引发民粹情绪的话题,不过,与其急于指责影片及媒体有煽情或误导之嫌,不如积极主动向公众沟通说明引进进口药的机制与相关政策考量,求得公众的理解,并更好地改进工作。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一些进口药品进行的关税减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人民群众和广大患者的热烈欢迎。接下来,人们更期待在进口药引进流程的简化和关税减免常态化和制度化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有论者担心对进口药和进口医疗器械口子放得过大,会影响目前创新研发能力仍然不足的本土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成长。从大道理上来讲,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充分表明,凡是受保护的产业和行业,总是无法如人们所愿在被保护期内苦练本领御敌于国门之外,反而是那些人们忧心忡忡不看好的产业和行业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后来居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言,放开的节奏快慢和口子的大小还是以我们为主,不必要担心会出现进口药一拥而入的情形。更重要的是要朝着渐进放开的方向努力,并向国内相关企业发出来自外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的明确无误的信号。而在鼓励本土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加强研发和创新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包括研发费用适度税前抵扣等方式来加以引导。
除了产品端的竞争,在市场主体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先需要通过适度放宽门槛引入更多的民营和外资市场主体,其次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最后还将取决于相关部门提供优质监管的能力。
(本文首刊于2018年9月1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活粒为《财经》杂志 科技与健康团队 的新媒体项目,坚持独立、独家、独到,合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