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6 日晚间,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趣店集团(NYSE:QD)发布了未经审计的2019 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趣店二季度营收为22.2 亿元人民币(3.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7.1%。在注册用户方面,趣店累计注册用户数增长至约7600万,服务用户增长至610万,累计借款用户超1830万。在业务营收方面,开放平台业务实现收入近4.0亿元人民币,环比第一季度增长150.8%。
看似漂亮的财报数据,掩盖不住市值的持续缩水,也掩盖不住趣店遭遇政策收紧、股东减持、合作商退出、业务线频频“流产”后的慌张摸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趣店从一开始,就暗藏道德、政策与商业模式的多重风险。从财报上看,趣店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风险,错乱之中,趣店似乎找到了救命稻草——开放平台业务。目前来看,这一业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趣店本次的财报中,开放平台业务在二季度实现了收入近4.0亿元。
开放平台业务,是否能成为趣店未来的营收担当?对接机构资金、为金融机构提供助贷服务的这种模式有哪些风险?在监管日趋收紧、巨头环伺的未来,趣店的转型之路能走多远?
趣店的灰色往事:道德上不体面,商业上不牢靠
在二季度财报中,罗敏表示:“我们将继续专注于基于技术的消费信贷服务,并已停止在消费信贷机会之外的努力。”试图与过去划清界限,但联想起其灰色往事,让人不禁对这句话的可信度打上一个问号。
趣店前身为“趣分期”,依靠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的“校园分期消费贷”业务,趣店迅速发家。罗敏曾对外声称,当时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分期购物是个空白市场,是传统银行信用卡部门和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都不愿做的鸡肋市场,因此给了“趣分期”机会。
随着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政策出台,罗敏不得不将“趣分期”暂停,宣布退出校园市场,并更名为趣店,然而一年之后,却被爆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仍然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借款、分期消费支持业务。
趣店退出校园市场后,转向消费贷和现金贷这两块业务,但这两块业务均被质疑为有高利贷嫌疑,除此之外,趣店的“砍头息”、“裸贷”、“强制保险”等问题也屡遭诟病。
按照现金贷的监管要求,贷款需要有场景支持。本身拥有强大用户基础与丰富消费场景的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早已在每个场景的赛道上遥遥领先。
趣店若想夹缝求生,与之竞争,主要需要依靠两个途径:第一,扩大用户数量,但这有可能会让部分资信状况不好的用户进入,影响趣店的信贷风控质量,第二,提高每个用户的贷款额度,但提高额度这一途径,并不难保证用户的信用水平跟履约能力。
另外,目前趣店持有的是包括融资担保在内的地方性金融牌照,只能进行借款担保等业务。随着监管收紧,对于趣店来说,“现金贷”这块肥肉虽说还有增长空间,但很难再持续吃下去了。
“资本的空心砖”
“在某种程度上,趣店面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其创始人独特的性格和经历加上神奇的创业风口和资本的猛烈助推,让一个稚嫩的企业短时间内被催熟,但当它要告别草莽期时,补课成为一个不得不面临的课题。”自媒体全天候科技的评论,一针见血指出了趣店的问题。
“资本的空心砖”,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趣店。
上市以来,趣店陆续孵化了大白汽车、趣学习以及唯谱家为代表的多个项目,在汽车、教育、品质生活服务方面纷纷做了尝试,但这些业务已经基本全部被抛弃。新业务频频“流产”,老业务营收增速放缓,政策压力下,趣店的生存空间持续收窄,趣店不得不寻找新出路。
对于趣店来说,如何在合规的框架内,继续通过借贷业务赚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趣店方面的解决方案是,启动开放平台战略,转化存量客户。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在销售和市场营销上花过钱”,在解释成本控制和获客方面的优势时,趣店CFO杨家康在电话会议上说道,持续提供行业内最低的年利率一直是我们吸引用户的方式。但实际上,蚂蚁金服作为趣店曾经的大股东之一,向趣店直接提供过大量的精准用户。虽然目前蚂蚁金服已退出趣店,但不可否认,曾经的巨大流量仍在为趣店持续发光发热。
蚂蚁金服曾是六大股东之一,对趣店上市助力颇多。除了资金支持,趣店还从支付宝获得了流量入口和技术支持,旗下产品全面接入蚂蚁金服旗下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使得获客成本大大降低,风控能力大大加强。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首席经济学家杨涛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义,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银行、保险等主流金融机构,大规模应用新技术,加上技术输出;二是互联网巨头利用自身优势,在金融业务与技术输出方面同时布局;三是纯粹提供新技术服务与外包的机构;四是利用新技术,自己从事类金融业务的组织。
根据以上定义,再来看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趣店,其一,并非主流金融机构,无金融牌照,其二无技术优势,获客、风控、严重依赖蚂蚁金服,这种商业模式一旦失去蚂蚁金服的支持,趣店该何去何从?
罗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始终是含糊其辞的。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有很多用户数据。支付宝上面还有很多提供消费贷的银行和公司,它们也是接入了芝麻信用,大部分坏账率比趣店高,这说明我们自己的风控在起作用。”
2018年8月24日,蚂蚁金服不再与趣店续签相关商业协议,2019年4月30日,蚂蚁金服不再持有趣店任何股份。至此,趣店的前6大股东,除了趣店CEO罗敏之外,前六大股东中的五大股东都已经清空、减持了趣店股票。
关于与蚂蚁金服的合作终止,趣店在之前的财报中表示,“如果我们进入支付宝这一渠道受到限制或终止,我们吸引新借款人的能力将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新发布的二季度财报也侧面证实了这个说法。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趣店累计注册用户数增长至约7600万,上个季度,趣店的注册用户为7330万,环比增长仅为270万,可以看出,其新增用户的增幅在不断放缓。
在流量趋贵的背景下,新增用户的增幅不断放缓,也势必将在未来影响趣店的持续营收。
转型助贷之路四面楚歌
在趣店本次的财报中,开放平台业务在二季度实现了收入近4.0亿元。罗敏强调,趣店的开放平台业务表现超出预期。那么,开放平台业务,是否能成为趣店未来的营收担当?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和风险?在监管日趋收紧、巨头环伺的未来,趣店的转型之路能走多远?
趣店的开放平台业务启动于2018年第三季度,根据趣店的解释,即旨在服务合规金融科技平台的流量分发,以及服务持牌金融机构的交易分发。
简单来说,就是“助贷”。即助贷机构通过自有系统或渠道筛选目标客群,在完成自有风控流程后,将较为优质的客户输送给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经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风控终审后,完成发放贷款的一种业务。
实际上,对接机构资金、为金融机构提供助贷服务的这种模式,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趋势。除了趣店,乐信、360金融等公司近期发布的财报,也都不约而同地宣传与机构资金的对接成果及助贷业务。
趣店集团CFO杨家康更是信心满满放出豪言,称基于开放平台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有信心完成 2019 年全年调整后净利润超45 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趣店称,与金融机构合作这种方式边际成本更低,同时不再承担信用风险。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
一旦承诺兜底,这项业务便成了一项固定收益业务,而非需要承担信用风险的信贷业务。这不仅使得助贷业务的真实风险被人为掩盖,还令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淡化乃至放弃了属于自己的风控责任。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此前,趣店要向银行、信托支付9%-10%甚至15%的费用,坏账由趣店兜底。
目前,“助贷兜底”已经逐渐成为默而不宣的抽屉协议。与机构资金合作“兜底”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引入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或与保险公司进行履约险承保;另外一种是和信托公司合作,成立集合信托计划募资或对接其他资金方。
但即便纳入了第三方,平台仍然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即向第三方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担保公司支付“补偿”。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虽然确实保障了趣店一定的外部资金支持,但风险也被转嫁到了自身,持续攀升的坏账率即是佐证。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台缺乏原生流量,转型做助贷机构不具有差异化竞争力。在存量借款人资源挖掘干净后,最后很可能陷入买卖流量的困境,做流量的二道贩子,没有前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