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功能设计总结

前段时间打开简书app,收到一条评论,发现简书的评论界面做了改版。正好以此为契机,针对「评论」功能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总结。下面正文开始~

排序

要设计评论区,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排序,这么多条评论信息,到底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可以更快速便捷的看到自己想看的评论。那么问题来了,用户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评论呢?

其实概括来说,用户对于评论的诉求无非是以下三类:时效性、逻辑性趣味性。

时效性:我要看最新的评论;

逻辑性:我要看懂评论;

趣味性:我要看最好玩/有用的评论;

1) 我要看最新的评论

多数用户都希望看到最新的评论,作为设计师也希望最新的评论可以得到足够的曝光。知乎宁愿通过浮层这种强引导的形式伤害用户浏览时的体验,也要通知用户去查看最新的评论。

用户如此想要查看实时更新的评论,那么按照时间倒序排列的方式看来是非常适合了,用户自上而下的浏览习惯,最先看到的是新发表的评论。多数产品的评论列表选择的就是倒序排列。这里需要补充一下,按照时间顺序,新发表的评论在页面底部是正序排列,新发表的评论在页面顶部就是倒序排列,下面的这两款产品的评论列表就是典型的倒序排列。

按照上面的理论,页面中所有的信息流都应该是倒序排列,那为什么有的产品采用的是正序呢?以直播类产品为例,那些弹幕也是用户的评论,为什么这些评论是正序排列呢?还有微信和QQ的聊天界面中,为什么对话是正序排列的?

用户对于信息流的浏览方式永远都是自上而下,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当信息流相对固定时,自上而下的动作由用户来完成;但是信息流变化较快时,用户的目光停留在一处,由滚动的信息流完成自上而下的浏览体验。

而且为了方便用户进行操作,我们会将常用的功能放在界面底部的舒适区。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可以看成是对于信息的反馈,信息在界面顶部更新,而操作区在界面底部,用户的视线需要来回的移动,而正序排列正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如果微信中新对话是从顶部先出现,那么你的视线必须先移动到顶部,然后再回到底部的输入框进行对话。

另一个会影响排序的因素就是评论的数量,刨除评论的数量,讨论时效性是没有意义的。以微信和微博举例,微博的评论列表是倒序排列,而微信则是正序排列。

微信是熟人社交,评论数相对较少,在一屏内就可以看完全部的评论数,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倒序没有必要。而微博的评论数是成千上万的,如果正序排列,那么用户要查看最新的评论,需要滑动到最底部下拉刷新,操作成本太大。

2) 我要看懂评论之间的联系

当然还是会有人存在疑问,你只是说明了在评论数较少的情况下,正序和倒序对于获取新评论的操作成本差异不大。但是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微信用的正序啊。

我们评论的不一定都是朋友圈的动态,也有可能是针对已有的评论进行回复。这种评论之间的互动就导致评论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彼此存在关联性。按照评论发布时间的正序排列,用户自上而下的浏览方向,先评论的先看到,更能体现出评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让用户更好的厘清之间的关系。

以知乎为例,知乎的评论数也很多,但是知乎的(二级)评论列表采用的是正序排列。因为知乎中二级评论的更新频率不是很高,而且基于产品定位,用户希望可以看到围绕一个观点大家的讨论记录,所以更加关注的是评论之间的逻辑性。因此即使评论量很大,依旧采用的还是正序排列,按照评论的发表时间依次展示,帮助用户理解。

3) 我要看最好玩/有用的评论

理论上,所有跟评论相关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排序的依据:评论时间、点赞量、被回复数、甚至用户等级。我们将这些信息配以不同的权重,最后换算出一个类似“热度”的数据,以此作为排序的依据。除了前面提到的评论时间,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排序指标就是点赞量。

我们可以对一条已有的评论进行哪些操作?常见的有:评论、点赞、查看回复(记录)、分享举报等。不同的产品因为其自身定位与目标用户群会对这些功能进行取舍,即使给用户提供这个功能,也可能将其隐藏在二级菜单中。调研了一下自己手机里常用的一些产品,发现每个产品的评论列表都有点赞功能,而且都做了最大程度的露出。为什么评论这么需要点赞功能?

给评论加点赞功能,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保障了评论的高质性,可以让高质量的回复得到更多的曝光。点赞功能很难做出差异性,因为对于用户来说,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下压动作。

点赞功能的设计需要重点说一下虎扑,不同的日期的都有自己的专属图标。例如,韦德绰号“闪电侠”,他退役当天的点赞图标就是“闪电”;王者荣耀3周年当天的点赞图标是生日蛋糕;而父亲节当天的点赞图标是一个橘子,我去文章底部点个“在看”,你就在此处不要走动。

结构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评论区的结构,简单来说,评论区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线型树型

1) 线型

线型的评论列表,从样式来看,整齐划一,简洁明了。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评论数很多,那么用户进行互动的成本就会很大。设想一下,你看到第17层有一个评论非常的有意思,你回复了一下。半个小时后,对方回复你了,但是这条回复已经是第58层,然后你再回复...因为中间隔了很多其他人的回复,因此想要完整的查看你俩之间的回复记录是非常困难的。

像虎扑这样,评论比主贴还要精彩的社区,让用户看懂互动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些产品选择使用了树型结构。

2) 树型

树型结构顾名思义,一级评论像是树的主干,次级评论是依附于主干的分支。树型结构会聚合展示所有相关的次级评论,用户可以看到清晰的对话记录。

树型结构的设计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次级评论的展示问题。因为次级评论是依附于一级评论的,所以一些产品会将次级评论“收起来”放到二级页面进行展示。以微博为例,其评论区只会展示一级评论,所有的二级评论,哪怕获得的点赞量再高,都必须要进入二级页面才可以查看。

虎扑是一个评论比主贴内容都要精彩的社区,所以必须要鼓励用户参与评论。为了解决次级评论等不到足够曝光这个问题,虎扑的解决方案是,对次级评论也就是进行露出。这个会导致新的问题,互动记录在一级页面和二级页面都会出现,一定程度造成页面空间的浪费。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树型结构可以更好的展示回复记录。但是要查看回复记录就必须使用树型结构吗?

以微信和QQ为例。同样的两条评论记录,如果我要对第一条评论进行回复,微信和QQ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QQ虽然采用了线型结构,但是用户依旧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对话记录。

但是这种的处理方式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回复记录过长,那么就会导致后面的一级评论得不到足够的曝光。

总体来说,当评论数较少,用户互动较少时,建议使用线性结构;当评论数较多,且互动较多时,建议使用树形结构。当然这个结论也不是绝对的,没有最好的设计方案,只有最适合的设计方案。每个设计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设计师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思辨,在于发现最根本的矛盾并且加以解决的能力。

总结

以上我对「评论」功能做的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建议或者看法,欢迎留言或者加群讨论。

新书热卖中

更多推荐

--关于我们---

UI中国 专业用户体验设计平台

新浪微博:@UI中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1A0HYE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