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ID:zgdlqygl 作者:徐江才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年07期,作者就职于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
商业模式是阐明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各方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好的实现形式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各方价值(包括客户、员工、合作伙伴、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以及获取价值的核心逻辑和运行机制。
确立商业模式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是从满足用户的需要出发,比竞争者更为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与欲望。第二,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第三,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主动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第四,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绩效指标均领先于同行,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兼顾较高的营利性。
完善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一个企业更加科学合理、有的放矢地运营。但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过程中调整优化而逐步成熟的。
构建煤电商业模式的元素及其内涵变化
能源行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通过描绘商业模式画布,重新认识构建煤电企业商业模式的元素及其内在变化特征。
商业模式画布是设计商业模式的一个思维管理工具,它将商业模式中的元素标准化,并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共包括九个基本元素,环环相扣,构成闭环(见图)。随着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构建煤电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元素内涵也在持续演变。
价值主张。煤电仍是电力平衡的最大贡献者,并逐步由电量供应主体向电力供应主体转变,承担调峰与备用,解决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能源产品服务的供给形式向多样化转变,既发电又生产热、冷、水、气等,同时提供发电运维服务、用能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
核心资源。煤电企业率先开展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在数据感知和运营优化上有先进的实践经验,建立相对成熟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控、供应链、工厂设计运营等主要工作流程的集成和优化,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生产效率得到有力保障。拥有一支技能精湛、人员充足的电站和环保、用能服务设施运行维护队伍,并加快走向用能综合服务市场。
关键业务。煤电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领先,率先建立检修、技改、运行、技术监督管理体系,推广“远程诊断、远方后台技术支持、运行策略优化、状态检修”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发电设备可靠性大幅提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提供高品质的电、热、冷、气等综合能源服务产品,保障提供发电设备运行维护解决方案。
渠道通道。主要通过省、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平台将电能送达用户。随着放开电量计划,也通过售电公司将市场电量卖给大用户。同时使用自有渠道,与大工商业用户发生电能直接交易,与其他发电企业发生发电权直接交易,并将综合能源产品、电站运维服务送达用户。
客户关系。主要通过国家现行电力发输配售调度方式和机制,与用户建立间接关系。另外,通过专人助理等直接渠道,与大工商业用户、其他发电企业保持利益合作。通过管网输送综合能源产品,与用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合作伙伴。由于国家实施煤炭去产能、控制煤炭进口,电煤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电力供应总体宽松,大工商业用户及周边用能企业的议价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适应经济运行,增加了有着竞合关系的其他伙伴。能源与其他行业领域的交叉渗透增强,以能源为核心的跨界合作伙伴涌现。
成本结构。火电燃料成本约占售电成本的75%,但“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煤电相对于其他火电板块的燃料成本优势。随着技术进步,煤电企业特别是老电厂人员超过定额,人工成本相对新电厂高。可再生能源的可变成本低,同时单位千瓦建设投资持续下降。
收入来源。主要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电力生产销售,向以电力生产销售为主、多元化收入快速增长转变。
以上可以看出,煤电企业现有商业模式可以提升能效、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不足以应对外部形势与发展趋势变化带来的全方位挑战。
重构煤电企业的商业模式
煤电企业要综合考虑机组容量、生产成本、安全生产管控能力、环保数据、人才结构、为周边提供供能服务等因素,因地制宜,调整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使得内外部活动的投入和关联均具备顺应市场规律的经营逻辑,快速抢占市场,各业务链创造价值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改进解决方案,持续创造价值
切实践行生产为经营服务的理念,夯实创造价值的坚实基础。煤电企业要紧贴电力市场,在提高生产安全性、设备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快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现近零排放。主动开展调峰、快速响应灵活性改造,提高机组经济性。积极开展燃料品种适应性改造,实现终端能源供应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本质要求。稳妥进行电厂侧储能改造,服务清洁电力发展。
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为创造价值赋能。充分应用三维建模、现场总线、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分析、移动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设煤电企业基于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智能设备与一体化工控系统、作业行为安全管理、基于ERP与物联网集成的物流与后勤管理,提升电厂安全性、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结合三维与视频、VR/AR及物联网,提高生产运行监控、设备维护与检修管理、点巡检与缺陷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加速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为创造价值增值。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布置、挖掘资源、高效利用、多能融合、协同供应”的思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供热、供冷、供气和供水改造,梯级开发利用资源,提高一次能源转换效率。
调整营销策略,有效传递价值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传递品牌价值。煤电企业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内外资源禀赋、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制定或完善适合本企业的、具有独创性和吸引力的品牌战略,明确“绿色能源、服务大众”的品牌定位,策划醒目品牌标识,践行清洁发展行动承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特别是新媒体,讲好自己的故事,传播品牌形象。
做实政策营销,传递社会责任价值。目前基本电量、计划电量仍然是电量份额最大、上网电价最高的部分,是煤电企业效益的基础及保障。要加强研究各地基本电量差别分配+奖惩机制,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挖掘供热、迎峰度夏(冬)保供、节能环保、标杆机组等各类题材,全力以赴争取基本电量。
做深精准营销,传递差异化价值。认真分析所在区域电力市场特性,吃透电力交易、发电权交易、绿证交易与碳排放交易规则,开展大数据预测,建立完善科学的成本测算机制和报价流程,以精准的报价获取各类电力交易品种电量,提升平台营销的效益性。配合售电公司扩大直接营销,加大与电力用户、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大用户联系,锁定优质用户,做好用户用电特性分析,开展分户分级管理和维系,提供电力套餐,提升用户用能效率和用能体验,强化用户粘性。
拓展盈利模式,创新获取价值
争取煤电联营发展,追逐供应链价值。煤电企业要努力建立适宜的煤电联营发展模式,在政府的指导下,签订有明确数量和定价机制的电煤供应中长期合同和合作框架,获得可靠的煤炭资源供应,控制燃料成本,稳定经营业绩。以供需合作促进战略合作,开展煤电资本融合、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煤电共赢机制,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大力开发第三方服务,开拓产业链价值。以微电网开发为突破口,依托电力供应系统、售电公司,结合智能控制、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需求侧管理、能效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增值服务。积极进入工业园区范围内的供热、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业务,有效整合用户侧的余热废能、风能、地热等刚性间歇性的资源以及分布式能源,为园区能源系统升级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引导并推进富余人员“走出去”,释放人力资源价值。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成立轻资产子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岗位分红权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引导、推进与倒逼富余人员发挥专长,向外部市场流动,从事能源服务、电站运维服务以及海外市场服务,扩大外部市场营收份额,实现煤电企业主业降本增效。
煤电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加快优化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规范煤电定价机制,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支持走出目前的经营困境,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型发展。
原标题:重构新时期煤电企业商业模式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