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的前一天,滴滴顺风车低调回归北京,至此为止,两个月时间内,顺风车业务在全国 8 个城市“卷土重来”。
自从 2018 年 8 月线下后,滴滴顺风车一直在努力改变,试图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而此番归来的滴滴,是否变得足够好了?又能否上演“王者归来”的剧情?
滴滴一下,无法出行
阔别 450 天后才回归的滴滴顺风车,每一步都透着谨小慎微的试探,心态上甚至有几分如履薄冰。
它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迂回路径。在北京之前,顺风车上线的 7 座城市包括太原、常州、佛山、南昌、长沙等,全部都是二线城市,试探公众和监管反应的意味显然要甚于制造回归声浪。
11 月 6 日,滴滴公布《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宣布重回顺风车市场,其中,近 6 成的篇幅都是阐释其在安全方面的考量与改进。
尽管小心翼翼,但回归中的滴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来无数质疑。
滴滴起初将顺风车的运营时间设置为早 5 点到晚 11 点,但针对女性乘客的运营时间却短了 3 个小时,只截止到晚上 8 点。从滴滴的角度,这或许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但这引来了大量的争议,关于滴滴的行为是否涉嫌性别歧视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
除了限制服务时间,避免在高危夜间运营外,在交易流程、司机准入门槛上,滴滴也有了新的措施。比如,原来车主对乘客的单向选择,变成了司乘的双向确认;车主注册条件更严格,新增“登记在个人名下”等条件。
不止于此,当滴滴顺风车在北京重新上线后,NEXTTECH 尝试作为乘客进入顺风车页面时,在注册步骤上就花了近 10 分钟,要完成的内容涵盖有:人脸识别、实名信息认证、安全功能确认,并阅读多份协议书,完成 6 道测试题,等等。
更多的调整在对司机的限制。为了防止部分司机将跑顺风车变成盈利手段,现在的顺风车车主每天只能接两单。
所以,本周一顺风车刚回归北京,供求间的矛盾就开始凸显。根据新华网、新浪科技等媒体对乘客的采访,乘客发单后无人应答、或等候时间超过一小时的情况颇为普遍。
应答率超低,顺风车的价格也不具备太大优势,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比拼车便宜,但也仅有几块钱的差距。
并不出色体现下,不少乘客都选择“加几块钱,叫个拼车”,或者干脆打开其他平台,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叫车速度,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
流量与盈利,顺风车的“诱惑”
滴滴离开的 450 天中,顺风车市场已经被其他玩家瓜分殆尽。
今年 8 月,嘀嗒顺风车车主规模达到 1300 万人,乘客用户数量也超过了 9000 万人,成为继滴滴之后第二大日活出行平台。除此之外,哈啰、高德、曹操都在滴滴顺风车下线后加入战局。少了滴滴的压制,这些玩家在顺风车市场大展拳脚。
大家之所以对顺风车市场虎视眈眈,一方面是看中了顺风车带来的流量。
以滴滴为例,据极光大数据今年 3 月初公布的数据,在顺风车下线后的 2018 年下半年,滴滴的日活从 8 月份最高点的逾 1600 万,降至 12 月底的 1105 万。
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害怕失去顺风车这个赛道。当人们倾向于在一个 APP 内解决所有出行需求时,平台提供的选择越多样才越具有竞争力。
不过,作为中国共享出行市场上“巨无霸”式的存在,这两点都不是滴滴考量的最重要元素。
在谈到为什么在承担巨大风险的情况下,重启顺风车项目时,CEO 程维则将答案总结为两点: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公民责任。用柳青的话说,“我们希望让大家在晚上要回到燕郊,回到怀柔,回到密云的时候,你还是有一款产品可以坐回去,而不需要几经周折或者去打黑车。”
听起来社会责任感十足,但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公司,挣钱的诱惑力自然也不容忽视。
滴滴的财务状况一直没好过。2018 年初,滴滴预计会实现整体盈利,净利润预估 10 亿美元,但据 36 氪拿到的滴滴当年的财务数据,这一年滴滴不仅没赚到钱,亏损倒是比前一年翻了 4 倍,达到 109 亿元。
2017 年前,大笔的钱烧在与快的和Uber的战役中;之后,滴滴又开始扩充业务线,提出了“大出行”的概念,预覆盖所有的出行场景,上线了单车、代驾、公交、租车,甚至金融服务。
有消息称,成立 6 年来,滴滴的总亏损额已经达到了 400 亿元,而顺风车是唯一有盈利的项目。
但去年 8 月顺风车杀人事件后,滴滴转变战略方向,不再以增长为目标,而是 All in 安全后,这个决策也从侧面影响了滴滴的收入,折损了不少现金流。
滴滴能否“王者归来”
想让顺风车重新上线的第一步,是重建社会大众对于滴滴的信任,这一年来,滴滴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试图让乘客理解滴滴的不易。
先是总裁柳青开通了微博,塑造一个接地气的“资深女白领”形象,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随后,滴滴推出公众评议会,就滴滴派单算法等问题进行解答;甚至还上了《吐槽大会》,用自黑来“洗白”。
通过这些,滴滴试图明确一个态度:愿意被监督、接受批评、真诚沟通,努力解决问题。
根据全新顺风车开屏页的介绍,下线期间,滴滴一共听取了 30 万条用户建议,并据此迭代了 18 个软件版本,优化了 330 项功能。
过去一年多的这些努力将顺风车重新带回了市场,但摆在面前的战局,比曾经的“快滴大战”更加艰难。面对嘀嗒、哈啰,滴滴的先发优势已荡然无存。
依靠补贴重新抢夺市场看似是唯一解,但为了这个比例只占到 5%-10% 的“小业务”,滴滴有必要让财务背上更大负担吗?规模与安全之间,滴滴又有平衡之道吗?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