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北京有一个数字艺术展览,作品内涵都很贴近生活

流明奖

是(Lumen Prize)是颁给数字艺术作品的一个奖项,2012 年由卡拉·瑞帕特(Carla Rapoport)创立,这个以前在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智库做金融记者的英国女人说:“我过去十年都在做科技有关的报道,深知科技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也想看看它对艺术有什么影响。艺术是我的爱好,空闲的时候,我不在艺术展上就在博物馆里。”

现在流明奖已经举办了 7 届,除了给参赛作品 1000 英镑到 250 英镑不等的奖金外,流明奖还跟世界一些艺术馆合作,进行巡展。今年他们在亚洲巡展的第一站是北京。

北京这次展览的名字叫“流明矩阵”(Lumen Matrix),如果你还觉得科技和艺术是互不相干甚至对立的,这次的流明矩阵可能会给你一些新的看法。

这次参展的有来自 10 个国家的 20 件作品,有短片、交互装置、增强现实游戏等形式,表现的内容也和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用算法打印出来的“区块链纸币”、模拟太阳系行星运行留下的轨迹,还有贯穿这个展厅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可能知道比特币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货币,但美国的艺术家马蒂亚斯·多菲特(Matthias Dorfelt)把它打印了出来。这幅叫做《区块币》(Block Bills)的作品由 64 张各色纸币组合,多菲特用编程语言 Python 脚本来解析比特币区块链,然后用 Lua 和 C++ 语言把纸币写出来。

在比特币产生的过程中,哈希值(Hash)是唯一能区分每个区块链的标记,多菲特做的每一张纸币也是基于这样的哈希值,纸币上的面值代表的是对应区块链中比特币的大致传输量。

《区块币》马蒂亚斯·多菲特(美国)

《区块币》马蒂亚斯·多菲特(美国)

《达娜厄》(Danae)是俄罗斯艺术家埃琳娜·古巴诺夫(Elena Gubanova)和伊万·戈沃尔科夫(Ivan Govorkov)的作品,就像其他的现代艺术作品一样,第一眼看过去只觉得是大大小小的黄铜色金属片随意散布在墙上,此外还有一束圆柱形的白光在镜面间来回晃动。

镜片装置旁边有一幅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达娜厄》的复刻版,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零散镜片的布局和这幅油画的构图很像。实际上艺术家在观察了观众欣赏伦勃朗(Rembrandt)画作时眼球的运动节奏后,和光运动的算法相结合,做出了这束移动的光束。艺术家说的这能创造一种 “感官上暧昧的感知情绪”。

上面是这次展出的装置艺术《达娜厄》,下面是伦勃朗的画作《达娜厄》。

《达娜厄》的旁边是一张名叫《樱花与山脉》的画,远看是一幅日本的春日风景画,走进了就能看到整幅画都是用粗细、方向、颜色、面积不同的线条反复排列组成。实际上它是由艺术家达米恩·博罗维克(Damien Borowik)手工制作、将机器注入了丙烯酸颜料打印成的。观众可以清晰地看见画作中的五层画面,博罗维克说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大家能 “欣赏画作中机器参与和标记的过程”。

《樱花与山脉》达米恩·博罗维克(英国)图/VART

《樱花与山脉》的制作过程。图/VART

再往前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撩开展室门口的黑布,呈点阵排列的 50 台机械手臂整齐划一地翻着铁质书桌上的书本,上面摆着的书是《论语》。来自中国台湾的艺术家王连晟觉得很多国家学生在就学时,不能决定自己阅读什什么内容,就像被一个巨大的工业齿轮化的国家机器控制者。导览资料里说在台湾,平均每个国小班的人数是 23 个,这件作品也 “有一个教育空间的隐喻在里面”。

《阅读计划》 王连晟(中国台湾)

《阅读计划》 王连晟(中国台湾)

继续逛,你会经过一面投影着太阳系简化图的墙面,旁边还放了一台电脑,这是一个叫《栖居太阳的渴望》(The Desire to stay in the Sun)的游戏,观众在电脑里选择太阳系的两颗行星,点击 “开始”,就可以看到由它们之间的连线形成的运动轨迹。两颗行星的最大距离保持不变,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通过路线图轨迹表现了出来。

火星和地球相互的运动痕迹。

水星和地球相互的运动痕迹。

《待发掘的影》(Slide to Expose)像是个等待观众去发现的房间,房间里打着紫色的光线,左前方放着一张推满了衣服和杂物的单人床、放着马克杯和梳妆镜的床头柜,床头的墙上贴着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年轻时的照片和心形的霓虹灯,其他墙面上整齐地挂着贴身衣物,上面印着 “人死后会有 Wi-Fi 吗?”、“我发帖所以我存在” 这样的标语。

《待发掘的影》 尼科尔·鲁杰罗等(美国)

《待发掘的影》 尼科尔·鲁杰罗等(美国)

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需要在手机里下一个叫Refrakt的增强现实应用,打开 Refrakt,用里面的摄像头挨着扫描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就会发现一些隐藏的影响。

比如扫一下枕头,就会生成短信,扫马克杯,就会弹出一封电子邮件......每一件物品都处于一种不断碎片化和重生的状态。这个作品由美国艺术家尼科尔·鲁杰罗(Nicole Ruggiero)、莫利·索达(Molly Soda)和雷弗莱克(Refrakt)共同完成,他们说想要通过这个待发掘的房间探索亲昵关系、隐私、线上生与死的概念,以及手机是如何重塑了我们对这些经历的感知。

除此还有沉浸式的巨幕影像《黑动》(Black Moves)、两只鼠标在屏幕上相互追逐形成的《生成的痕迹》、通过电脑书写板控制机械笔在沙画上写字的《书沙台》等数字作品可以体验。

《书沙台》 此刻装置(中国)

《分离的连接》 麦克斯·哈勒特(中国香港)

《忘我建造者 vs. 忘我的土地》 伊莎贝尔·阿维尔(法国)

展览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正举办,到明年 1 月 7 号结束。如果没机会到现场,去流明奖的官网体验一下线上版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祝你看得开心。

题图/Lumen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报,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3A03RL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