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因为微信的发展,一到了社交场合就是拿着手机,加个微信好不啦,简直不要太骚气。微信已经成了咱们现代人最为常见的一种交友方式。那么在古代,这些文人骚客们想要认识一下,怎么才能拿到人家的联系方式呢,其实就是拜名帖,拿名刺,看看人家愿不愿意和你加这个好友。
交朋友这项“艰巨”的任务,其实是早从原始人有了社会这种产物之后,就产生了,这也是咱们在哲学或者历史书当中学到的人的社会属性,最原始的人交朋友就是用结绳的方式。原始人没有语言、也不会说话,就只能用结绳的方式进行一个记录,代表着人与人的交往次数。
慢慢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对于文明交往更是成为了一种需求,尤其是那些达官显贵们需要进行正常的交往,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文字和语言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规范,更加将这种加好友提上了日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这种类似于名帖这种东西,当时的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那么多名家交流沟通,需要一个很合理的方式去进行拜访名士,空手上门有很不好意思,就有了这种形式的出现。
汉朝因为儒家学说的发展,更是将这些形式固定下来,就是当你拜访别人之时,会在几天之前就先递给人家一个名帖,人家主人同意了之后,才能确定拜访日期,有了这个拜访的理由,这本名帖上面,有你的家室大概情况,还有你的官位状况。看起来是不是很麻烦,但人家古人就吃这么一套苦哈哈的繁文缛节。
在甘肃出土的一个汉代墓室当中,就有一个叫做李孝的人,写了很多的名刺(别称),一直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将这些东西发完了,看看人家,就知道咱们现在这些人加了几百个好友的意思了,广交友原来是从古代就开始有了基础,有基因基础的呦。
慢慢发展到了后期就没有这么的生硬,不是单单是加上了自己的介绍,更加就发展成了跟现代差不多的一种问候形势,逢年过节来点礼貌性的问候,联络一下彼此之间的感情,就像咱们现在这种吃饭了吗、过节好呀,这种类型的“塑料友情”。哈哈,咱们古代的客套话简直就是原版的复制粘贴好不啦。
之前还在电视剧当中会看到这种毕恭毕敬的交换名片,交个朋友,古代的拜名帖直接就把二维码当中的东西“折现”,省了扫码这一步了,也是挺好用的。不过比起咱们现在来说,还是不直接,毕竟微信这种东西让两人可以直接沟通,古代拜名帖就是人通人了,万一你找到这个中间人不靠谱,那可就交不到这个朋友了。
另外,古代交朋友还带着一个目的,那就是科举考试的露脸,科举虽然是公平的,但是不排除也有举荐,像李白这个大人物,就是散尽家财交好友,只为能够在这些人面前混个脸熟,好让自己能保着自己在皇帝面前露个脸,真没想到你还是这样的李白,有脾气。而且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还会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规定,就是想交什么朋友,就得按照那个人的官职用什么样的颜色和纸张。
看来人家古代人交朋友还一套套的,不比咱们今天的微信扫一扫差劲,只是时效性差了一点,次数少了一点,而且还多了一点艺术性和美术感,还真是满足感十足,也是一种礼仪性的传播,当成一件艺术品欣赏,真是好处多多。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