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造机器人,原本科幻电影中才有的‘未来工厂’生产场景,已在我们企业成为现实!”昨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项目组组长王勇激动地告诉记者。
24日,由中信重工承担的“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在伊滨新动能产业园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标志着中国首座特种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在洛建成,将打造行业首个智能制造“样板间”。
记者走进该智能化工厂看到,24个工作岛和1个大型立体仓库彼此间协调有序。经过一群工业机器人准确操作,一台消防特种机器人成功从工作岛驶下。
“这是一个极具探索性的项目,实现了研发不造样机、装轮不用工人、生产不看图纸。”说起该项目给生产带来的颠覆式改变,王勇话语中带着自信。
依托该项目,中信重工联合清华大学、上海固高欧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创新,围绕特种机器人“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特点,创造了中国传统离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研发不造样机。
实物样机验证,通常是从研发走向生产的必备环节。
“产品还在图纸上,我们就进行数学建模,在电脑上进行三维模拟制造和调试,工件装配松了还是紧了,转向是否精准,机电功能与逻辑是否正确,电脑会告诉我们答案。”王勇说。
“数字样机”取代“实物样机”,节省了研发成本,更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以上,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装轮不用工人。
在项目现场,一些黄色工业机械臂挥舞,轻巧地夹住一个个承重轮,安装在特种机机器人本体上。
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企业让承重轮装配这样的高强度、高重复性的关键工序告别人工组装,实现“机器人造机器人”“智能设备生产智能产品”。
——生产不看图纸。
采访中,数字“双胞胎”的概念被反复提及。
在现场,每一个工具、零部件的“身份证号”都在工位大屏幕上精准显示,配合三维模拟组装视频,让工人从此告别晦涩难懂的设计图纸,装配从此就像“看动画拼积木”一样简单。
近年,中信重工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为目标,相继研制出消防机器人、换衬板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在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
依托该项目,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运营成本、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成功实现了传统重型装备企业依托智能化改造,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洛阳模式”。(洛阳日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