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论坛上作演讲。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何春中 摄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华为展台现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何春中 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乌镇10月2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何春中)“信息安全永远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可能有一劳永逸、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绝对安全的信息产品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尽管5G有新增的不安全因素,但5G的产品总体是安全可用的,应该像使用4G产品那样放心使用。新的安全问题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解决。”
10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出席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5G,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分论坛,并作题为《对5G网络应用挑战的认识》演讲时如是说。
针对居民关注的5G电磁辐射问题,有人认为,5G基站更多、频率更高,担心电磁辐射会更严重,导致5G移动通信基站部署面临选址困难。对此,邬贺铨给出的专业解释是:中国于2014年出台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了通信基站所产生的一天24小时任意6分钟的平均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2V/m。5G基站更密,每个基站发射功率更低,而且因频率高,传播损耗更大。而对靠近基站的终端,基站会自适应降低发射功率。
“5G开放的业务能力与通用的互联网协议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应用也使网络安全的后果更为严峻,但不能因此断言5G比4G更不安全,因为5G将要在多层次上增加安全防御能力,并永远保持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敬畏。”邬贺铨说,“经过国外政府指定的监测机构评测,中国华为的5G产品未发现后门和漏泂。”
邬贺铨称,5G最重要的不只是1秒钟下载电影有多快,而是超高频、大带宽、多连接、低延时给产业带来的巨大空间。“5G峰值20Gbps需要工作在毫米波频段,协调方面这存在一定困难。”
在5G应用方面,邬贺铨指出,5G可以推动AI和IoT发展为AIoT,并使得语音和人脸识别及变脸应用平民化,但也会在隐私层面上引发社会担忧。作为网络新技术的集中体现,5G是十年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但其发展面临频谱资源、站址选择、网络安全的挑战,催生新业态的同时也带来法律适应性等风险,需要在发展中从技术、管理和法制等方面完善与应对。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