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一些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互联网企业逐渐成熟,很多“问题”开始凸显,比如这些企业一直标榜自己宗旨是“以用户为中心”,背地里却悄咪咪干起了“大数据杀熟”的勾当。
这点也让用户广为吐槽,根据中消协发布的报告,填写问卷的人群中80%讨厌大数据杀熟,其中60%曾被杀过熟。
说实话被杀熟确实恶心,跟吃了死孩子似的,因为这极大的损害了咱们的利益。
为什么这些企业喜欢干这样的事儿?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闹得。
比如一件商品售价100元,可以卖出1000份,这样相关企业就可以获得10000元。而如果这个企业选择差异化定价,其中30份售价100元,剩下的70份售价120元,这样就可以得到11400元。
提供该商品的企业就可以额外多获得1400元的利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大起来,如果利润率超过10%,他就会被到处使用,如果利润率超过20%,他就会活跃起来,如果利润超过50%,他就会铤而走险,利润超100%,他就会践踏人间法律,利润超过300%,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首的危险。
而杀熟的利润是相当大的。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要想使用APP就必须默认同意很多条款,不然APP闪退根本就进不去,无法正常使用。
有时候安装了一个新APP,用户根本就不会看长篇大论的默认条款,一路点过去,这就造成很多用户信息被这些企业所收集,然后这些企业根据你平时的使用习惯、消费方式等给你画像。
画像是“大数据杀熟”的基础,如果你长时间使用某APP购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那么该APP企业为你画出的像就是消费能力一般,当你浏览某个商品时售价就会是正常的售价,如果根据你以往的消费习惯画出的像是消费能力很强,当你浏览同一个商品时系统便会自动加价,因为系统知道这个价位在你的承受范围内,不至于吓跑你。
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均是在线上,线上用户都是孤零零的个体,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货比三家”的能力,你完全不知道这个商品实际价格是多少,一般你看到的是多少那么售价就是多少。
这就给“大数据杀熟”提供了优良的存在条件,就算加价你也看不出来。
最恶心的是用户数据收集是全方位的,比如你使用同一个公司旗下不同的产品,可能每个APP所收集的信息不同,但是在数据库中一汇总,一个完整的你就出现了,而这个你甚至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那么怎么避免被“杀熟”呢?
小编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货比三家”。比如你最近准备出国旅游,买机票或订酒店就不要只盯着一个APP,多看几个不同提供该服务的APP,然后经过比价,谁家价格低就买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杀熟。值得一提的是携程、去哪儿虽然是不同APP,但都是一个公司的。
还有就是当某服务售价远远高于你心理预期,这时就要考虑到被杀熟的可能性,让你的亲戚朋友或同事帮你在同一个APP上搜索下看看价格是多少,如果你朋友手机上显示的价格比你的低,那么你就是被杀熟了,这时你自己就不要购买了。把钱给显示页面价格最低的朋友,让他帮你买。
“携程在手,说走就走”?,不,在走之前,你还需要比价。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