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河”到“天河”,中国超算长沙起航
国防科大:先入国家队,再七夺世界冠军
“最初我们并不算国家队,如今天津、广州、长沙三大国家超算中心都以我们为技术支撑。”8月20日,在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天河楼,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李琼向记者讲述着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9月9日,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将在长沙开幕。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先看看中国超算是如何从长沙起航的吧。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还受制于人。
1978年,国防科技大学受命研制巨型计算机。“5年时间,一天不多;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这是当年著名计算机专家、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系首任主任慈云桂教授立下的军令状。至此,中国超级计算机从长沙启动,朝世界进军。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我国也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有巨型计算机研制能力的国家。随后,10亿次的“银河II”和100亿次“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相继在长沙问世。
2009年10月,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其升级系统于次年首次在世界超算500强上“夺魁”。
2013年5月,峰值速度达5.49亿亿次的“天河二号”亮相,并先后6次“登上”世界超算500强榜首。国防科大也上演了一出“先入国家队,再七夺世界冠军”的好戏。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超级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大气海洋环境、数值风洞、医学信息、基因组学、药学、电磁学、天文学等领域。“我们正打造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天河E级,它将具备每秒钟运算百亿亿次的能力。”李琼说,计算能力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未来超级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的结合也将日益密切。
如今,以“天河”为业务主机建成的天津、广州、长沙三大超算中心,已构建起生物计算与个性化医疗、天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多个应用服务平台,为国内外几千家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支撑数千项重点课题研究。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锐 通讯员 刘于蓝
链接
麒麟操作系统挺进商业市场
除了在超算上的硕果累累,国防科大还自主研制、开发了CPU和操作系统,做到真正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突破“卡脖子”窘境。目前,由国防科大开发的麒麟操作系统不仅早已应用于军政、能源等领域,目前也正走向消费市场化道路。“不久后,QQ、微信、游戏等软件都可在麒麟系统上安装使用了。”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介绍。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