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架构的出现并非人为制造而是应运而生
上一篇我使劲儿吐槽了一把,把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的锅按在了IT行业背上,说IT行业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后工业化时代、依托互联网高度协作的产业互联和企业数字化要求。IT人被我调侃成了背锅侠,腾讯阿里也调侃成了山大王。但背锅并不能掩盖我辈“挨踢”人的勤奋与创造力,今天就来点儿正能量压压惊,并为IT人正名。勇敢背锅,奋勇前行,不惧挨踢,笑看明天,才是我辈IT人应用的风骨。
上一篇我说走出企业数字化困境的药方是需要把生产模式从手工作坊式变成工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供应链生态模式,把现有的技术级别的开源生态升级到业务组件级别的开源生态。
企业数字化转型出路:理念革新与相应的技术支撑
仔细思考一下我开出的药方,会发现其实IT行业早已为这一变革做好了一切技术与思想准备,缺的只是意识到问题,并走出关键的一步。以IT同仁们的创思与勤奋,只要走出第一步,轰轰烈烈的变革就会立马春风遍地,很快创造出完全不输于To C领域的To B壮阔场景。
现在就展开看一下IT行业是如何为这场变革准备好一切思想和技术的。
开放共享—以中台为载体让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对等共享
开放共享一直是互联网的精神支柱,接纳它没有任何困难,它深印在每个IT人的骨髓里。而“中台”现在已经是企业服务领域最爆的热点之一,在我看来,所有中台技术准备都已完成,缺的只是怎么用。
面向服务而非系统交付——以微服务为零部件组装系统而非定制开发
微服务已经发展了近十年了,深入人心,遍地开花,几乎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了。所以以微服务为开发基础对IT行业来说不会有任何的障碍。缺的只是微服务在共享基础上的组装方法。
专业化分工——基于模型的微服务标准化
不论愿不愿意承认,IT行业都是专业化分工的,虽然不不够细。每家软件厂商都可能在某一领域有着最为专业,最为先进的软件。而包括微软、Google在内的IT巨擘,也只能在某几个领域称神。所以专业化分工已经是IT行业的现实,不再有一统天下的大佬。只不过缺乏一种可以让不同厂商生产的微服务能够像标准零部件一样快速组装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模型化。代码是因人而异的,业务是因事而变的,但模型是可以标准化的。基于模型而不是代码实现就可以做到让不同厂商的个性化微服务标准化。而IT行业也早为此做好了准备,各种各样的软件方法与模型层出不穷。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我认为基于领域驱动模型来实现微服务的标准化是最为理想的模型化方法。
软件供应链——业务组件开源共享的生态
虽然业务组件开源共享生态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技术组件开源生态早已经成为IT行业的骨架,没有任何一款IT产品里不带有开源组件。方法、技术乃至商务法律都早就非常成熟。缺的只是一个升级,如何经营业务组件开源的商业环境以及对开源者的知识产权和商业利益的保障。
可见,尽管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但其实只隔一层窗户纸。上述四个思想与技术变革的几个关键词都指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微服务化、标准化、组件化、共享化。而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手指就是中台架构。
中台虽然是一个创造出来的名词,但它是企业数字化相关方法、技术、实践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人为制造而是应运而生。就算不叫中台这个名字,也改变不了它的内涵:
利用微服务技术拆解业务系统成为业务组件,共享于一个开放平台,因此让微服务所承载的业务组件成为可复用的零部件。如同工业时代五花八门的工业化产品一样,基于有限的标准零部件创造出无限的精彩纷呈的应用场景。并因为业务组件全部位于一个开放平台中对等共享,没有系统边界的隔离,从而可以非常容易的组装和集成。
企业数字化架构方法的演进
仔细看一下这条企业数字化架构方法的演进路线,我们可以看清晰的变化过程。从孤立小系统走向集成一体化,因为互联网再次走向了分布式小场景,最后通过中台完成最后的大融合。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这一次中台的分合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意义,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分而为合,合而为分,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太极生两仪,两议生四象……阴阳相合而万物生的古老智慧。难道冥冥中意示着软件的本质?^0^,我实在想太多了,就此打住。
这一篇谈到了中台是破解企业数字化困局的利器,但它不是猴子搬来的从天而降的救兵,而是整个IT行业努力与发展的成果。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刻便应运而生了。
下一篇我将就中台架构及其相关技术、方法、内涵做进一步阐述。
这将会是很长的一个系列。我会持续的把基于中台架构的企业数字化的架构、方法、技术以及我团队所研发的企业数字化中台构建平台发布出来。
敬请关注并期待。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