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机奖诞生于2017年,是由京东手机基于其自身平台大数据与专业权威的优势发起的国内首个大众性、消费性的手机奖项,今年已是第三届。该奖项评给最接近消费者感知、最能代表消费者心声和最接近市场风向的手机品牌,强调权威性、专业性、公正性和大众性。
在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减少、同质化严重的低迷时期,愈发需要一个评价体系和一个交流平台,一方面为各个品牌发展注入动力,鼓励各方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增强各方交流,共同为手机行业发展蓄力。2019年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显示,京东平台在手机通讯线上市场占比达53%,“京东手机”成为消费者首选平台。根植于京东商城3亿多活跃用户真实行为数据,和为消费者定制积累300多个智能标签,京东平台数据来自于消费者购买的一手数据,是中国电商平台最权威的消费者购买数据,这也成为“京东手机”主办金机奖的重要基础。
2019开启5G元年,金机奖在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对赛程赛制和奖项设置进行了升级。在奖项设置上,2019金机奖分设年度奖项、数据奖项、专业类奖项和大众评选类四大类别,增设新科技及5G应用场景相关奖项,从消费者呼声、大众选择的角度为5G手机的C2M反向定制奠定基础;评审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升级,由中国工业设计泰斗柳冠中担任专业评审团主席,联合何人可、顾振宇、杨明洁、何桂立、庞军、李英杰、毛社军等业界专家组成了一个涵盖工业设计、摄影摄像、通讯技术三大专业领域的“最强评审团”,深入把握专业类奖项评审,为本次金机奖专业评审树立权威技术旗帜,同时紧跟5G技术应用浪潮,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注入新动能。此外还有40家权威媒体评审团参与评奖。可以说,2019金机奖在对4G时代的技术基础进行挖掘盘点的同时,也为品牌厂商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5G交流平台,因此吸引了20大手机品牌、47款手机产品报名参赛。
日前,金机奖专业类奖项终审正式开启。作为各大品牌在前5G时代的最后一次集体阅兵,2019金机奖所评选的奖项也将具备特殊的时代价值。在终审评选工作的间歇,《设计》对柳冠中教授进行了专访。柳冠中教授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改革开放后,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西德的访问学者;1984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1985年,他在国内第一个提出“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概念;此外,他也是第一个登上世界设计界最高讲坛——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年会讲坛的中国人。在访谈中,柳教授肯定了由京东这个国内最大的手机销售平台来举办手机设计专项奖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并且分享了他对5G时代手机设计发展方向的期待。
您连续担任了两届“金机奖”评委您感觉参赛产品是否有什么变化?
柳冠中:两届比较下来,我觉得参赛产品明显在有提升。中国的手机质量、使用体验都在提升,消费者的需求正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过去用手机拍照,镜头往往会被手污染,而新的手机款式在拍照的时候镜头才伸出来,不拍照的时候就自动缩回去了。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深度挖掘,通过产品反映出来了,通过京东这个大平台反映出来了。很快消费者就会接受,也就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在本届评审的过程中,您对这个产品设计的标准有所提高吗?
柳冠中:去年评审的标准针对四大类,四个大的品种,今年增加了摄影摄像。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中,大家对手机的定义不光是打电话了,人们更加关注生活,手机则在帮我们收集信息,而在旅行的时候对手机在摄影方面功能的需求显现出来了。此外,人机交互、UI方面的产品标准都在提升。使用者对手机的期待不仅是更短小轻薄了,而在于它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能记忆我们习惯的动作操作。外观设计上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双面屏。这些在技术的支撑下更加反映人的需求的设计逐渐被实现了。
在本次评审当中,您印象最深刻的创新设计有哪些?
柳冠中:手机在中国已经不是手机了,真是我们一个生活的伴侣了,工作、学习、交流都需要它。我特别关注了双面屏设计。比如看电影看视频,突然来了微信,原来可能需要关掉视频再打开微信,现在不用关,把手机反过来就可以处理微信和通话,另一面的视频或其他程序都可以不停。现在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一个主要的工具了,所以这些具体的需求都渐渐被挖掘出来了,这个设计就是比较突出的代表。
还有就是拍照功能的提升,我觉得非常有用。拍照也好,摄影也好,在暗的光线情况下也能拍的很清楚。又或者拍摄很远地方的景物,甚至我们的眼睛都分辨不了,手机镜头却能延伸30倍拍出来,像望远镜一样的,这比照相机都厉害了。
您提到的这些亮点都是技术在引领,您认为工业设计师创新方面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柳冠中:这个问题非常好,去年我也提了这个建议,今年我仍然还是这个建议,因为现在我们的手机开发进步非常快,但是主要是技术在推进,都是越做越薄,越做越平整,里面增加了很多所谓的新功能,当然这本身也是设计需要,人们的需求。但是从真正关心人的角度考虑,我们一定要做这么薄吗?一定要很多功能吗?有的功能的确是应该分类了。从设计角度看,手机现在基本上都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比如都是三五千的定价,按照这个性价比往上尽量加功能加技术。实际上买回来所有的功能真都有用吗?很多都是偶尔用一下而已,但是投资投了,研发都研发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感觉是把技术当装饰品了。
我们说洛可可是靠装饰,而现在我们拿技术当装饰,作为一个新产品产生,当然有这个过程,一个新产品产生,就像我们说录像机,录像机我们最早从日本进口,各种操作钮,甚至可以预约录制电视节目,但我敢说90%的家庭从来没用过这个功能,但都掏了钱了。往往一个产品刚开始像奢侈品,越做越高档,但慢慢就会回归,就成为一个日用品。
手机到现在实际上已经热到一个从奢侈品变成一个体现身份的东西,我相信慢慢人都会冷静下来考虑:我买了手机,到底用了多少?我经常用的功能是哪些?有些东西有必要吗?里面那么多APP,真有用吗?这时候就要产生分化,对搞技术的人,或者经常搞旅游的人,或者学生,或者中老年,就要有侧重点,那么厂商的精力、技术投入、开发成本就可以降低。中国14亿人,世界70多亿人,不会没有时差,大家别都瞄准一个通用的傻瓜,要有差别,就像有专业摄影机,也要有傻瓜摄影机。我觉得这个手机市场就会冷静下来,不光是通讯工具,有的把它当做收集信息,有的是沟通交流,可能就会出现分类、细化。
我们今天也谈到,老年手机基本没进来参选。老年人也是一个消费层,虽然老年人现在不如年轻人多,但是老龄化这个问题很现实。我经常说对于年轻人说手机操作是原住民,不用学,几下就会了,但是老年人可能你教会了过两天又忘了,教会了又忘了。而关心他们这又是一个领域,不是说把字放大就是老年机,老年人需要什么?功能我的和技术应该如何定位?
您觉得“金机奖”这样一个专项奖对于手机的市场应该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柳冠中:金机奖是首个大众性、消费性手机奖项。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经销商跟厂商、消费者通过这个平台能够非常好地沟通,因为金机奖评审不光是专家来评,它还有网上渠道,可以大量接收消费者的愿望跟想法,而这些东西都进入到数据库里,投票人的背景资料都有,经销商就可以反映给厂商,厂商就可以注意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那么设计者和使用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看到哪个手机倍备受欢迎,以及为什么欢迎,自己对手机的认知也会提升,这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经销商指导制造商,制造商指导消费者,这个沟通渠道打通了,手机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健康,就不会闭门造车,也不会完全跟着外国走,我们会研究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机,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通过它来获取数据,将来企业的决策或者营销的措施都可以跟上,消费者也知道大众的趋势往哪个方向发展,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使用常识和知识。
社会发展到工业4.0时代,工业设计的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
柳冠中:工业设计的内涵就是要适应环境,同时必须要解决问题。设计是什么?不仅仅是考虑我们表面看到的东西,还要考虑安装问题、生产问题、维修问题等等。
人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但是,5000年前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案还是我们现在的方案吗?时代变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要什么样的衣食住行,而设计师的思考方向应该是“我们要的不是洗衣机而是干净衣服”、“厨房不只有柴米油盐还要有天伦之乐”、“我们要的不是房子而是家”、“未来出行如何能更有效率”。
我们的土地资源有限,我们的人口众多,今后的发展,资源的匮乏是大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设计来解决,所以设计要提出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大家买、买、买。设计解决的不是你要购买什么东西,而是通过现代的技术、现代方式的融合提出新的方案,把你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我们的系统思想,是整体的看法。
工业设计不是设计一个物品,我们设计的东西要能生产、能制造、能流通、能使用、能回收,这是设计要考虑的。没有系统思维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一个好设计师的思考点必须跨过设计,不能钻在技巧或者是手段上,一定要思考整体。
您一直提到“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是什么?中国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
柳冠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重点是人不是物。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精神,而不是表面的东西,不是祥云纹、斗拱等等那些符号。所以我们的设计要看到我们传统的优势。我们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人行为发生的地点,我们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
中国正面临双向挤压的挑战:第一,是发达国家的挑战,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英国提出2050年的构想,德国提出制造4.0,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回归;第二,我们的人工成本在增加,低廉的人工成本优势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我们中国夹在中间怎么办?我们怎么把这个危机变成机会?所以中央三令五申都在提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转型升级非常重要的驱动器,“中国方案”要通过设计角度提出来。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如何从制造端去为中国的发展发挥一些作用?
柳冠中:怎么从制造角度来改造供给侧,需要观念的彻底转化。不是你能制造什么,而是需要怎么去制造。举个例子,我们的团队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类似现在小黄车的交通共享方案,但是最后没有形成,原因就是整个流程和产业链没有成熟。美国在三、四年前也有类似的方案,但是没拿出来,因为觉得要把服务链考虑得更成熟一些,才适合推广。但是我们的企业这两年急功近利马上拿出来了,资本马上跟上,野蛮生长,好像制造出来就解决问题了,但是真正的服务链呢?现在的意识不是先制造、再流通、再回收,它们是一个整体,要一并考虑。
未来,不是怎么设计,怎么制造,不是先设计什么,后设计什么,不是先制造什么,后设计什么,不是前后关系,而是一个同时要考虑的整体关系。把系统搞完之后再定位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可能最终解决方案就不是车了。这不是理工科和艺术的问题,中国要做什么,是定位的问题,不是要解决细节技术、软件、设备的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工业设计是一个观念的改变。观念改变紧接着就是顶层设计,我们的结构要调整。什么是转型升级?不是去年生产麦克风,今年生产机器人就是转型了,那不是转型,那是转产。转型是非常难的,是要动观念的。老百姓要什么?房子、车子、票子,这些需求好改吗?一时半会儿改不了。这是深层次思想的原因,而我们要完成这个工作,只能靠设计。设计师提供的东西,绝对不只鼓励闲情逸致,要多考虑如何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供给侧的改变不那么简单,每行每业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些供给。供给什么?不是供给用的,是供给思想和人才。工业设计不是换一个产品,出一个新花招,不是小打小闹的事,看到的绝不应该是表面的物,而是物背后的那套体系。
我们即将进入5G时代,我们的设计应该往哪个方向引领才更能适应5G这个新时代?
柳冠中:5G技术出来后,我们必须研究人的需求,哪些过去实现不了、设计不了的,如今有了技术上实现的可能。设计师并不是要去研究5G,而是要研究生活,过去哪些还不方便,哪些过去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大胆提出来,跟搞技术的人去合作,能够做到以往想象不到的效果。5G时代为设计师提供更好的工具,更多的可能性,以前很多愿望、行为,不方便的、不合理的、做不到的,人的能力够不到的,通过5G可以做到,设计师要对潜在的需求去研究去挖掘。
所以更加说明设计要去研究人,过去都是在研究商业、研究卖、研究生产,对人最根本的需求的研究则太少了。有了5G,设计师的能力更强大了,更有用武之地。
END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随手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吧
公众号转载文章敬请后台留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