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记者罗娜)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和人工智能的共融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特征。在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场景是否会成真?对此,曾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科幻作家江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安全隐私的问题,但技术本身始终是中性的,人与人工智能的矛盾本质上还是人和人的矛盾。
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的产生就像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发明一样,将帮助人类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江波表示,“自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来,科技驱动的大趋势,是推动人从物质生产的领域向着精神产品生产的领域迁移,人工智能的诞生无非是强化这种趋势而已”。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对社会最大的影响是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从而让整个社会生产可以完全避开人类而运行”。这意味着,人类有望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原有的生产消费循环将被打破。但从近几十年的短期趋势来看,“人工智能不会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对于人工智能无需过分担忧”。
对于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可能性,江波持否定态度,“人工智能是应人类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极大的概率是不会的”。他认为,技术本身始终是中性的,只有当技术被用于特定的目的,它才开始变得有益或者有害。人工智能技术的出发点是提高社会生产率,如果出现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苗头,人类必然会进行约束和限制。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对未来生活带来不少挑战。在社会治理方面,以隐私安全问题为例,江波表示,随着安防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升级,人们的行踪会被越来越全面的掌握,这些数据将记录人们的行为偏好、日常习惯,甚至是某些隐私,“当智能技术很容易跟踪描绘一个人的时候,公民的隐私如何保护,如何防范恶意获取隐私,需要法律、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健全。”
此外,人工智能还将给未来教育带来挑战。江波认为,如果知识完全可以从人工智能那里获取,人只需要依据自身的喜好来做决定,那么教育可能会回到最初的形态,以故事为核心,而不是以知识为核心,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
江波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抱着积极的态度,“最大的可能是,从人类整体而言,人工智能会一直和人类和平相处,并不会产生尖锐对立。”但是,人工智能发展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部分人的生活,“就像大机器生产影响到了手工业者,但这属于人类内部矛盾落在了人工智能这一实体上,本质还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矛盾”。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会成就新人类,而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会那么剑拔弩张,而是结合为命运共同体,一道发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