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类步入“2.0”时代,该如何展望科技的未来?

本文选自《管理视野》杂志

作者/游婷婷

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杂志订阅请至文末获取相关信息)。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是一本有关新技术的科普读物,作者在众多新技术中选择了他认为最重要的十种科技进行了详尽的评述,内容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的科技图谱。

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是原籍意大利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也是人工智能先驱和认知科学专家。他从80年代开始就在硅谷从事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设计,随后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技术研究。(

皮埃罗·斯加鲁菲专访:我们该如何为未知的世界做好准备?

在《人类2.0》这本书中,从“硅谷百年史”到每项技术演变的来龙去脉,作者都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论述多从“简史”开始,对技术名词的含义及其在硅谷及全球的前沿性进展做了梳理。随着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我们的教育、工作甚至认知、思维方式首先会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此外还有法律、道德、伦理乃至宗教等维系我们社会运转的信念,也在悄然变化。技术的进步会推动人类进入“2.0”,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人类2.0”是一个强烈表达。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牛金霞、闫景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为了使读者对书中所介绍的技术理解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皮埃罗采访了各领域能够代表全球前沿趋势的科学家和创业者,包括“世界顶级AI专家”斯图尔特·罗素、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德鲁·安迪、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活动中心创始人约翰·坎伯斯等,为本书补充了翔实的资料。书中的每一种技术是按照篇章分别介绍的。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科技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结合。如纳米技术能够给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其他科技领域)提供新材料,制作出肉眼看不到的“纳米机器人”。真正的革命会从这些科技之间的互动、增强以及互相融合中产生,那些已经提前投资于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交汇方式和效果的机构将会领跑未来之战。

下文中,我们就选择目前最受争议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作展开,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项技术解读人类未来的。

揭开人工智能的面纱

史蒂芬·霍金生前公开表示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帮助人类消除疾病、消除贫困、阻止气候变化,但也可能产生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种种后果,包括产生自主武器、造成经济灾难,以及发展出同人类发生冲突时拥有自己意愿的机器。皮埃罗则仅仅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有用的技术, “今天的任何一辆汽车都是机器人,今天的任何一辆飞机也是机器人”。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955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等计算机领域的专家首次定义了“人工智能”,即“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统”。此后历经几十年的探索,2012年由吴恩达领导的“谷歌大脑”项目,让机器系统能够以非常低的错误率在海量图像中识别出猫,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里程碑。2014年斯坦福大学李飞飞主导的机器视觉算法,让机器能够分析图像, 并用语言描述图像中的信息。到2016年,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震惊世人。人们才开始感受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论证“人工智能赶超人类是伪命题”是人工智能篇的核心。要理解皮埃罗的观点,首先厘清“知识”和“信息”的区别。“知识”意味着能够对既定情况做出思考和判断,比如“你认为下一任美国总统会是谁,为什么?”“信息”则是机器所记录的所有美国总统的名字。就过去的阶段而言,人工智能研发和改进的是机器的“识别信息”的能力,而非“思考知识”的能力,AlphaGo的成功是建立在收集人类围棋大师积累下来的成千上万招数的基础之上。

那么机器到底能不能“思考”?目前机器可以识别语音、人脸、图像乃至场景,但机器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做了什么,也无法获得与人类一样敏锐的洞察力。鉴于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先进技术,有人提出让机器模拟人脑的假设。但我们对人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还所知甚少,人工神经网络也仅停留在粗糙的脑部结构模型阶段,单单研究清楚人脑这一项,就可能还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长达几个世纪之久。此外,机器的运作能耗也远高于人类,执行的任务也十分单一。拿AlphaGo的运作来说,消耗44万瓦特的计算能量也只能下棋,同样的事情人类的大脑需要20瓦特,同时可以兼做其他事情。相比人类大脑而言,目前我们制造的也只能被称作是越来越好的电器产品了。

那么这个越来越好的电器产品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在仿生学领域,有学者提出我们应使用“增智”而非“人工智能”。随后机器在用来完善、加强人体,而非取代人体上有了很大进步:2014年,一位截肢者接受了Silvestro Micera研究团队的一只机械手,这只手能够向神经系统传递电子信号成功创造出触感,半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还注意到,舆论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带来大规模失业的焦虑有增无减。实际上,历史上每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在取代一部分工作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也一样。根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研究称,现在65%的小学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工作都是今天尚不存在的。一份机器人经济学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2014年底,大量部署机器人的公司创造了超过一百万份的新工作。

与此同时,区别于机器反复学习而掌握的大量“信息”,人类才是“知识”的理解者和应用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整合者和创造者。这是人类不可比拟的优势。人类对特定情境的强大理解力也是机器没有的。当然,未来的工作要求人类要能够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理解新变化,不断更新技能,参与到工作的重新建构中,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在未来,很多工作会被重新定义而不是直接被替代,人和机器共同完成工作将会是一种趋势。

那么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人工智能的危险在何处?“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是,人类要将是与非、好与坏的常识和价值判断标准教给机器人。”作者在书中作了解释,“目前人工智能真正的危险在于,当人类让它做一件事时,它会完全误解这个指令,做出让人类后悔的事情”。人工智能可能的危险还在于,人类为了使用自动化机器,需要让自己像机器一样跟环境互动,人与人的互动减少,人与机器互动的增加,这种趋势在过去一个世纪不断增长。当人类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人性将如何改变也会走向未知。

人类2.0 时代

相比其他技术,生物技术篇更像是科幻电影的现实版:基因编辑和测序、DNA 打印、长生不老、再生医学……

按照描述,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设计一个活的有机体,之后将设计稿传到云端,再向某一生物实验室定制这款有机体。实验室接单后,会用机器人完成大部分有机体的生产,人类将扮演“生命设计师”的角色。上述画面的实现,依托了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结合。对生命基因的改造常被称为“合成生物学”。自1973年发现“重组”DNA,到2003年人类基因草图绘制完毕,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合成生物学在2004年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之一”。

皮埃罗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基因编辑、DNA设计、DNA打印等生物技术,指出可以通过基因测序建立数据库,从而研究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基因组学的目标一方面是预测和防止疾病,一方面是找出哪些基因让人格外长寿。基因密码可以被运用到精准医疗、癌症治疗、再生医学以及长生不老等领域。

比如拿基因编辑来说,2011年和2012年,基因编辑技术TALEN和CRISPR被发明,它们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精确的方式来编辑(修改)植物基因,从而让植物具备抗旱或抗病的能力等。CRISPR技术可以快速对DNA进行改造,且不受物种限制。2014年,通过将编辑后的细胞植入艾滋病人体内,CRISPR技术成功应用于对抗艾滋病。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将为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在医学影像的智能分析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来分析图像可以尽快找出疾病的根源所在。2014年埃杜·巴切莱特公布制造了一种特殊DNA分子方法,可以通过编程DNA分子到达身体的指定位置,大量微小的“DNA折纸机器人”可以在人体里不停地游动,跟身体里的细胞互动,能够检测身体内的任何地方,且彼此可以通信,可能还会强大到运行一些人工智能程序,实时检测和识别你身体内部正在发生什么。

无疑,未来生物技术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皮埃罗还是慎重提醒,我们应该对此领域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物科技领域的主要风险在于:该领域的操作都与生命相关,而人类也许对基因的理解过于自信,有些技术(如基因编辑)一旦离开实验室就会变得过于危险,生物科技可能会发明一些不能“撤回”的东西。当我们的某个基因发生了改变,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我们是否愿意变成那样?

我们该如何看待技术和人类的关系?生物技术存在诸多伦理之辩,比如基因编辑,比如改造我们自己的大脑,让我们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德鲁·安迪认为,21世纪的技术趋势不管我们喜欢与否都将存在。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尽管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人们仍然需要去了解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更应该去思考技术在通向我们梦想世界的道路上扮演着什么角色,理解工具如何被使用才是影响事物的更关键之处。

而人类和科技的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现在到底想要什么。《人类2.0》在探讨技术未来的同时,也强烈表达了担忧:人们由于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不知不觉被技术所改变,朝着违背我们初心的方向改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531A0D22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