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拜个年啦~
新年快乐!
这一篇是番外,和正文《从事看智能家居》关系并不大
正文暂时也只预算一两章的内容就告一段落了
(后面有时间会增加更多的思考和内容)
就请允许我开开小差,讲讲其他的东西吧!
APPLE
MICROSOFT
INTEL
AMD
上述几家公司是个人pc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对于pc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在下就借着他们提出的路子,参杂一些私活
讲述我自己的看法
其实需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要电脑干什么?
这一问题涉及到了pc发展的最初目的
工作,娱乐,与人交互才是人们使用电脑,手机的目的
pc是物,而人们需要的是事。
将电脑(或手机)拆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部件:
计算部件,储存部件,和交互部件。
与人直接交互的,是交互部件,键盘,鼠标,屏幕,都在此列
人交互的目的,在于储存部件,我打键盘是为了在硬盘上留下这篇文章,我动鼠标是为了在软件中执行一项指令。
所以,pc的本质在于储存其中的数据。
受限于技术要素,高性能的计算部件体积通常略大——交互部件也差不多。
而数据,数据是没有体积的。
所以各大巨头的努力,都希望数据时刻伴我们身边。
从使用角度分析,微软和苹果是同一条路:云端数据,
你可以设定某一个文件夹为云端备份,这样你的每一个设备(不论电脑手机)上都会有一份备份,数据也就字面意思伴你身边了。
当然这样也有弊端:比如必须搭配配套软件才能打开的文件通常无法打开——因为只有文件,没有软件。或是老生常谈的云端安全性。
而intel作为硬件厂商,尝试更加“硬”的解决方案:高速访问
想必各位都用过u盘,试想有一个u盘,速度超级快,让你不把文件拷到电脑上就能完成所有操作——这个u盘,叫雷电3.
雷电三是个技术标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连接线在两台电脑间建立一个超快的高速公路,这个高速公路的通行速度甚至超过了电脑本身硬盘到其cpu的速度,所以结果就是:你完全可以在A电脑上,利用A电脑的交互组件和计算组件,丝般顺滑的操作B电脑的储存组件。
好了,有点蒙?
那么我们来将这两个技术放入场景
元
宵
小王在办公室电脑上写了一份文稿,并且用ps做了一份海报,工作结束,小王去电影院看了个电影。回家车上小王想起来文稿有个地方要改,掏出手机连上自己的云端账号,稿子已经躺在云端文件夹了。用出租车上的半小时在手机上该好文稿,回到家吃个饭,吃完在用ipad看剧的时候老板来催文稿了,小王百般不情愿的关掉剧,在ipad上点开云端文件夹,将文稿发了过去继续看剧,并且没有离开被窝。
——这就是苹果和微软的云端
元
宵
小李习惯在办公室也用自己的笔记本工作,码了一个程序,可是接下来的验证工作需要很强的电脑才能完成,小李的笔记本并不够格。小李无奈,移步至公司的公共服务器房,掏出线连上自己的笔记本,在服务器上跑起了验证,并且嘲笑了下旁边的小孙用的编程软件落伍——小孙连上服务器也跑了验证,两个完全不同的软件编写的程序,在同一套服务器上运行验证。小王下班回家后,把笔记本连上了自家的台式机打起了游戏——出于省钱考虑,他的台式机并没有自己的硬盘,或者说,笔记本就是台式机的硬盘。
——这是因特尔的高速访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套方案并不是说消费者只能二选一,通常情况下,他们能全部享受到。
我相信以数据为核心的pc时代即将来临(或其实已来临了)
甚至连前几步路都已经有人开始走了
设计电脑,还单单只是设计个机箱的外观吗?
或者说,物理意义上的电脑将不复存在?
那我们该设计什么呢?
在下认为,是时候更深入的去做这件事了,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新的交互方式,新的用户体验逻辑,新的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欢迎原装转发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