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AI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倍受资本关注的一年,2018年国内AI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获投金额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是2017年的两倍多。
然而在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上,威胁论不绝于耳。备受关注者当属今年逝世的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都曾多次提到“人工智能威胁论”。
这里不探讨威胁论的具体内容,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人工智能拥有意识,那么它想要什么?它和人类的关系会是怎么?本文推荐了一个书单,跟着几个伟大大脑提供的思维视觉,去思考以上的问题。
凯文·凯利《失控》《科技想要什么》
《失控》《科技想要什么》
凯文·凯利成被国内互联网圈封神,其对科技的理解和发展方向的预判逻辑非常有远见,尤其以《失控》最受追捧。网传微信一号产品经理张小龙曾经说过,大学里完整读过《失控》的应届生,可以免试入职微信团队,当然信息真假未至。
今天要推荐的是KK的另外一本书,《科技想要什么》。KK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维角度,即如果“科技”“技术”是有意思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需求,那么它会想要什么?
如果一种新的技术是一个生命,这项技术可能在婴儿期就夭折而没有被人类应用,或者想蒸汽机、电力一样广泛应用。但是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的早期,总会受到各种质疑,比如在火车出现时曾被民众视为怪物,甚至立法要求火车行驶必须得让马拉着(网传说法,未经验证)。比如因为比特币而备受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同样即被技术狂热爱好者所热情拥抱,又受到许多的质疑与看空。
如果火车这项“科技发明”是有生命的,那么它想要什么呢?想要在更多的被应用,它会驱使部分人类在火车技术的发展上不断尝试,火车轨道出现在更多的地方。书中的科技指代很广泛,人类对于电的应用是一种科技,语言和文字都是科技,都在独立发展。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金》这本书出版与1976年,距今已经40多年,是认知科学里一本重量级著作。这本书和《科技想要什么》的思维视角相同,即如果基因有意识和需求,我们要如何理解基因、生命、人类和世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是生命进化的终点吗?
《自私的基因》
我们都有学过进化论相关的知识,生物物种不断调整机体构造来适应环境,通过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不断进化,延续物种的血脉。对于单个生物体来说,繁衍后代似乎成为了该生物体存在的唯一价值。
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从基因的视角来理解生命,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而不是物种。草原上的狮子圈占领地、繁衍后代,并不是自主行为,而是体内的基因促使它通过繁衍后代复制基因信息。公孔雀开屏是因为孔雀体内的基因在不断复制的过程中不断变异,调整“宿主”的孔雀外贸以使自己的基因信息复制更多份。
一个基因因子为了生存,不断调整与之合作的其他基因因子,出现在更多的生物体内。任何两个人体内拥有的基因因子相似度超过99.9%,你和一直蟑螂的体内都可能存在同一种同源的基因片段。
生物体不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是基因进化的【生存机器】。你仅仅是你体内无数遗传因子的存在而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运送它们不断复制、变异、淘汰的演进工具。对于任何生命体,都是体内基因的生存机器。
基因技术与人工智能
先推荐两本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很火,内容也非常不错,尤其是《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
我是在读《人类简史》关于基因技术的部分,突然想到一个构想。如果按照《自私的基因》的思维架构,基因的不断演进,出现了“人”的生物形态。但是“人”这个生物群体貌似超过了“基因”的控制,不仅具备了“意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且具备了修改人类基因的能力。
基因培养的“人类”这个生存机器,突然具备了反向控制自己的能力。对于人类体内哪些人类不喜欢的基因来说,这是一个恐怖的演化结果。演化出“人类”这种生存机器对于基因来说已经失控了。
这个再去看人工智能技术,从人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能为人类提高生产效率,是人类的工具。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暂时来看还无法具备意识,但一项技术一旦开始发展和应用,其发展方向往往是不依人类意识为转移的。这里不做展开讨论了,如果读过《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但,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是完全没有必要恐慌的,已经恐慌无力了。
另外,读读《时间简史》、《三体》也还不错。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