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可以点开小编的这篇文章,爱就爱不爱就滚蛋在此恭候多时了,希望大家可以阅读愉快!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小编将不懈努力的给您分享最新鲜的资讯,小编会每天跟新娱乐明星、八卦,欢迎大家的关注。 你们都可以在评论区给小编建议,小编会虚心接受你们的建议。
万豪官网消息,万豪酒店集团旗下的喜达屋酒店品牌由于受黑客入侵,自2014年以来的客户预定信息数据可能已经泄露,涉及的客户数量多达5亿。其中甚至有3.27亿客户的护照号和信用卡信息可能被泄露,其余可能泄露的信息包括邮件地址、通讯地址等酒店预订时常留下的信息。目前在喜达屋的官网上,已经有该事件的公告。
点击后会跳转到该事件的公告页面。
公告底下还有持续更新一些常见问题,同时还开通针对此事件的电话专线,同时还给部分国家的宾客免费提供一年监控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动向的工具。看起来至少这家企业在后续处理上还算做的不错,而不是先来一个辟谣声明造谣警告。(万豪的官网也有跳转入口)
喜达屋这个名称估计很多人不太熟悉,喜达屋于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6日被万豪酒店集团以122亿美元收购,其旗下有喜来登酒店、W酒店等多个系列。喜来登就是之前五星酒店毛巾门事件中吃了2000元“天价罚单”的那家酒店。
近年来,已有多家企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包括Facebook,Google等全球性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包括同为酒店业华住酒店集团等,而且泄露的数据量最少是数十万条个人信息,多的达到数亿条个人信息。
近年来前赴后继的的隐私泄露事件,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使用过的个人信息,都会在各家企业的数据库中沉淀,而只要相关企业的数据库出现问题,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就存在泄漏的风险。
当我们的隐私遍布在互联网上时,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还有个人隐私这一说?而当我们的个人隐私掌握在企业的手里时,我们又要如何保障我们的个人隐私?
在最早以前,我们的个人隐私绝大多数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只要我们自己注意言行,隐私是难以泄露的。而且即使自己不小心泄露了,也仅会在自己小范围的熟人圈里传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八卦扩散的现象,但整体来说影响范围小。再说,由于是自己的原因泄露的,造成的结果自己承担,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那些与互联网沾边的企业都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息。除了用户主动登记的那些诸如手机、姓名、邮箱、证件等常规信息,还包括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发言记录、行为数据(比如点击数量、页面停留时长、偏好选择等)等等各种各样的信息。
企业根据这些信息汇总为每个用户建立画像和档案,然后再把所有的用户数据汇总,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大数据。
然后你会发现,这些企业所掌握的关于你的个人隐私信息,可能比你自己所知道的更多,也就是有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己(最常见的就是推荐系统,虽然目前还并不够精准)。
同时,你还会发现,你对自己的隐私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在以前,你对自己隐私的控制取决于你自己说还是不说,做还是不做。然而现在,你对自己隐私的控制则取决于企业对你个人隐私的收集、储存、使用和保护。也就是完全看企业的技术水平、到能水准以及法律意识等。
虽然这些相关的条款会出现在那些我们基本不看直接勾选(即使看了也是生涩拗口复杂的法律条文,看得一脸懵逼)的《用户协议》中,但很多企业依然会在这些条款中给自己免责,给用户挖坑。近日,工信部就曝光了一批APP存在隐私方面的问题。
另外,即使这些企业做出的承诺有多令人放心。但有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
那就是每个企业对自己的掌控都是及其有限的。会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很多时候是发生前难以预测,发生时难以解决,发生后难以挽回的。比这次事件,14年就开始的数据泄露到现在4年多才曝光。
其实这个你只要看看《用户协议》中的免责条款,就能基本了解到企业对保护个人隐私的承诺是多么脆弱,就像是看天吃饭一样。而更不用说那些故意违背法律、道德、协议而出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企业或个人。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已经难以阻止企业获取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毕竟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很难离开互联网。
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希望在法律层面能够完善相关立法,并严格监管那些存有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企业,严格限制企业对我们个人隐私信息的过度收集和使用(安卓大部分APP的通病),同时要让企业允许我们能够便捷地删除我们在该企业数据库中留下的个人隐私信息(比如谷歌用户就可以管理自己在谷歌上留下的个人隐私信息)。
而至于其他那些不可预见的“免责”风险,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祈祷了。
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感谢你们百忙之中点开文章细细品味,不知道今天的分享你们是否喜欢,如果喜欢给小编一个小心心外加关注,小编一定再接再厉,为大家服务。谢谢你们的阅读,我们明日再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