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传闻,鸿海集团(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年初就已经签了一份裁员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写的:集团正在从制造业转型至智能产业,为此,公司已经在今年的6月底,富士康已在中国台湾裁员数千人,到了9月时再砍了7000人,2018年年底前还将有一波裁员。
而鸿海集团将在近期完成这次裁员计划的KPI是“34万人”。
如果这消息属实,那么鸿海集团落实这一计划,预计将有一大批富士康员工面临失业。
而在2018年初,郭台铭还没有这样的决心——当时,富士康对外界宣布了将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进行重大投资,未来5年内提供约3.42亿美元,在AI人才培育等领域大举投入,全力推动公司转型成为“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
其言下之意当时李教授就已经听了出来:“咱们准备裁员了哈,你们别怪公司,要怪就怪去人工智能发展太快吧!”
当然,面对舆论的质疑,富士康的相关负责人当即就表示:“公司做AI或者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把员工换掉,而是让机器人替换生产当中比较枯燥、员工意愿不高、相对比较危险的工作内容。”
为了平息舆论,富士康随后还承诺整体用工规模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在内地还是会长期保持100万人以上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向AI领域转型前,富士康为摆脱“制造化”标签还曾做了一系列的转型尝试,甚至包括布局电商领域,不过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那么,此次把目标瞄准人工智能平台的富士康是否会转型成功呢?我们把这次富士康的裁员定义为富士康的转型也好,看做是经济大环境不好也罢,这里明显带出来一个大家都有些“方”的题目——如果富士康真的转型了AI制造,那么在制造业之后的其他行业是否也会被AI干掉?
这些企业以后真的会信了人工智能的邪,从而裁掉我们吗?
为此,李教授有些话要说。
人工智能还不能挑战人类伦理
很多人会把人工智能和哲学混在一起,其实这是两个领域,因为哲学语言和人工智能的共同语言其实比较少,如果在人类思维上要达到互相能够理解的程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这个研究的短期重点不是放在技术风险,而是关注一些更复杂的问题。目前工人不愿意在生产线岗位上就业,这不是人工智能引起的,是其它原因引起的,但现在已经非常普遍。
现在的企业生产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几年,李教授去了很多生产线,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自己想象,让我一辈子天天拧螺丝我愿意吗?这个答案没有标准,因为让5060后人群去拧螺丝,跟让00后去拧螺丝,是两个决然不同结果。
那么,在社会劳动力不断演变的现实,工人是流动的,工人觉得在这个行业干得不好,到其他行业是不是就会好呢?
有人说企业是不是应该给工人更高工资?其实,不是企业不想给,而是企业给不了。
为什么呢?目前,在李教授参观过的这些制造业里,也只有汽车生产可以实现“自动化”。而在家电、家具等别的行业,都是少量工种加上一点自动化元素,而不是整个生产体系自动化作业。这就是“人机耦合。”
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互联网经济情况确实非常好,实体经济真的可悲,有的利润不到5%,想要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实现不了。
现在这些企业想要发展起来,就必须用“机器”换“人”,但好多企业别说换机器了,目前甚至连“人”都招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在生产应用上的发展,该怎么走?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完全是人工智能的问题。目前在国家层面各个部委都在做这方面的调研,比如机器人未来发展会代替多少工人,但可惜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的调研成果。
人工智能会出现“基因编辑”的突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人工智能不会如科幻电影一般,突然发现人类很碍眼,然后开启所有导弹自我毁灭。“顿悟”是人类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人工智能是通过代码去自己写代码的过程,及自我学习的结果来呈现,而人工智能目前更多是学习人类在某一领域的操作,替代人类完成某些可以量化的工作,而非“创意”又或者“顿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在人工智能的进化程度相当于它的“基因”没有改变,甚至从根本上说连“突变”的基础都没有,所以,连“突变”都没有那还有什么进化可言呢?
其实,生物学上的“基因”比“思维”更深。人工智能目前依靠的是“图灵编码”,也就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基因”,但所有智能的东西最终都要靠计算机来实现,计算机根本的理论模型是图灵机,而图灵机的“基因”是图灵编码。
当然,如果某天我们人类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把图灵编码都改掉了,那时候人工智能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进化”,但可惜,现在人类还没有做到这点。
因此,李教授认为,如果“基因”层面无法突破,那就是没有“突变”的结果,如果没有“突变”,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太快,那确实要限制,但如果真的是因为发展快而限制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现在的现实情况又是大量的岗位没有人干。
总的来说,对于“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干掉我们,李教授总结如下观点——
1、中国制造的特点是低成本,而且利润不像国外企业这么很高。因此制造企业不搞低成本,就会被对手搞死;
2、用人成本越来越高,为了需求低成本高利润,企业在“人工智能”的需求是市场供需而生,且无法避免;
3、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经济整体很好,但实体经济却一地鸡毛,有的制造业的利润不到5%,如果他们想要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可谓短期内无法实现。而现在的情况先不说“人工智能”上岗,而是“大量的岗位没有人干”;
4、其实人工智能最有希望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就是“自我学习”以及“自我进化”,而不是取代我们的工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