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区块链圈已经分化成了N个圈,这些圈彼此远远观望,或羡慕或充满内心的鄙视;
这些圈包括链圈,币圈,通证圈,矿圈等。
在传统的说法中,这些圈分工是这样的:
链圈是做技术项目居多,专注区块链技术突破和创新,主要形态是在做区块链数据层、协议层、网络层、应用层等层面的技术研发;
币圈围绕项目的二级市场,做币的发行,上币,炒币,更多围绕项目的金融模块,主要形态是支撑币发行流通的一切组织,传播商和券商居多;
通证圈围绕项目的生态属性,侧重于做项目生态的经济体系设计, 重构人类组织形式及生产关系,主要形态以社会学研究者、社群(DAO)、企业服务资深人士居多;
矿圈围绕以POW(工作量制)为底层共识算法的数字货币出币机制,主要是挖矿,更多是通过在底层提供算力的手段支撑主流数字货币的上层运转,主要形态是矿工,矿场,矿池,矿机;
在区块链行业浸泡了很长时间的人来说,大抵如此分层。
分圈的原因,或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不同的人依据自身价值观和资源的不同,选择进入了不同的圈。
这些圈的标签强化着不同人的价值观和对区块链的前景发展选择路径,也固化着我们对于行业不同人的标签,或深或浅。
曾经,他们泾渭分明,彼此独立,牛市嘛,各行其道。
但,一个漫长的熊市,以及区块链的逐步普及,第一波在牛市中赚到钱的人逐步转型(全产业布局),以及更多新人的跨界涌入(以古典资本方、社群、传统媒体、传统行业企业家居多),这些圈正被打破,边界也在变得逐步模糊。
这是个好事。
毕竟,区块链自带的价值传递的金融属性,以及底层结构带来的的分布式社群属性,以及需要长远发展和创新突破的技术属性,本是区块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不同人对区块链的认知的角度和深度决定了他们进入这个新生行业的发展路径;
新人的加入,圈层的标签化正在逐步被打破,但,我们的认知真的跟上了吗?
贴标签,破标签,我亲身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故事要从一个传统企业家进入区块链圈说起。
这个下次再说吧,毕竟夜深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