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开始的网贷行业的风波,可以说是一次行业的正常洗牌。从6月到9月,有至少400家平台停业或者退出。尽管到了10月,行业已经趋于平静,一些指标开始呈现回暖。
此时整个行业都有必要沉下心来,对过去进行一些反思,才能迎接更好的发展。
网贷行业出现的危机,除了外部的环境因素外,仍根源于平台自身,抛开严重违法的情形不谈,主要在经营的理念、资产开发的模式、产品的设计上,有些是走入了误区,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
探讨几个方面的教训。
过分追求规模,蕴含巨大风险
在过去,很多网贷的创业者都是互联网公司出来,并且以互联网的流量思维经营平台,将规模作为第一衡量指标,以为规模做到足够大,就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但与电商等互联网业务不同,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网贷,本质仍然是金融,如果忽视风险控制,追求与能力不匹配的规模,就如同在建造一座地基不牢的大厦,大水一来,很容易就崩塌了。对出借人来说,也要纠正一种认知,就是迷信规模、迷信头部,以为大就是安全,而忽视了对平台内在的考察。
在金融领域,规模不等于安全。
作为从业者,要真正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没有高质量的资产,规模再大也是0。
爱投资始终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合规为基础,资产质量+严格风控是关键。
不要为追求体验,违背基本金融规律
互联网用户是比较在乎体验的,哪家网站体验好,自然愿意涌向哪家。但体验是不是做到越极致、越让投资者爽,就越好呢?
过去的事件,证明了,这个事也是有个限度的。
如果越过一些基本的底线,越好的体验,意味着越高的风险。
例如,活期产品。曾经大家趋之若鹜,随存随取,年化收益高达10%,实时到账。而且,真要觉得什么不对,马上提出来,风险看似也比普通的网贷低。
但仔细回想一下,银行都扛不住挤兑,一个小小的网贷平台,如何能够应付大规模的用户提现?
再比如各种计划,也是为了照顾用户体验。通过把24个月甚至36个月的散标进行打包,做成3个月或者6个月的产品,让用户以为购买的就是3个月期限的,到期后必然会进行兑付。这在平时销售情况良好时,各方都觉得不错,但在销售锐减的情况下,由于无人接手债权,自然也就无法退出,由此带来了大量问题。
作为用户,今后再遇到一些金融创新,就需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牛的体验,为什么其他平台不这么做?是不能,还是不敢?
作为从业者,推出一些产品和服务创新时,也要三思而行,首先要考虑在监管政策上是否合规,其次考虑会有何种风险,如何防范?
爱投资稳健运营5年,自成立起不设资金池、不自融、资金和项目一一对应。
不被市场需求绑架,降低风控标准
网贷行业虽然经历过若干次的洗牌,但实际上一直到今年6月之前,有一定规模的平台,供不应求也是比较普遍的。用户买不到产品之后的抱怨,会对平台经营者产生很大压力,也就更加拼命去开拓资产。这个时候,就可能因为市场压力,为了加大标的供应,而放松对一些项目的准入:
不该上的项目,上了;
不该批的额度,批了;
不该省的环节,省了。
这种做法,虽然一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在经济环境下行时,最终损害的是用户和平台自己。宁可不做,也比产生一笔大额坏账,要好的多。
经历过雷潮,用户应该会有新的认识,即对一个闹标荒的平台,不应过分苛责,反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时时刻刻都有标可卖的,心里应该打个问号。
对于真实项目的P2P平台,资产端的供应量会受相关行业淡旺季影响,会出现阶段性“标少”和“标多”,这是正常情况。爱投资也会出现阶段性“抢标难”的情况,但是绝不会因此放松标准。
晦谈风险,反而加大了风险
过去,网贷行业在吸引用户时,是尽量不谈风险只谈收益,让大部分用户形成了一种“没有风险”或者“风险可忽略”的错觉。
这就导致了基本的用户教育,是严重缺乏的,而且吸引了大量没有任何风险承受能力的出借人。
在顺境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是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并且在网络传播时,最容易出现动摇和撤离的,就是这些小白用户。
来的快,去的也快。
平时没有把会遇到的风险谈清楚,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
小爱有话说:
从积极意义上看,行业风波对平台和用户都是一次“再教育”。而对用户而言,不过分追求收益和体验,选择合规的平台才是王道。
*文章:老祝说(有部分删减)
猛戳下方,领688元专属红包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