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李郑在喷,一起爆炒价值观。
近两年,互联网巨头迎来了事业瓶颈期,叫得最热的词莫过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
在这三个命题上,很多人以为,这些就是未来,我只能说,后两者算是,前者绝对算不上。
大家普遍存在误区的原因在于,“大数据”本身就是人工智能。我预言,未来在互联网领域,最牛的工程师将不再是算法工程师,而应该是逻辑工程师。
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类的本源问题: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儿去?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社会发展到眼下这个阶段,好多行业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了,比如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等。但是现在,人工智能连新闻稿都能写了,甚至连短视频都会剪辑了,试问,未来还有哪些职业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我时常说,不是刚需,不是追求驾驶体验的话,没必要考驾照了,未来就是智能汽车的天下,想象一下,什么加塞、违规变道、闯红灯、乱停乱放根本不存在。因为,排除技术故障,人工智能是不会犯错的。也就是说,未来如果没有人类驾驶员参与交通,交通事故将成为极其偶发的事情。
那么什么职业会永远存在呢?商店的销售员。很多人对“新零售”好奇,心说网购这么方便快捷,为什么要再回到线下呢?找各式各样的原因,其实根源性在于,人类要给自己找点儿事情做,也就是寻求“意义”。
“新零售”将勃兴,未来已来
销售员,这种人精一样的职业,看到一位客户时,能从第一判断就将这个人定位,知道要卖给他什么,怎么卖给他。并且,还能根据新获取的信息做及时调整。
这件事,人工智能再怎么学习,也做不到。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做不到?人工智能有“大数据”做支撑啊,可以通过一个人毕业于什么学校、开的什么车、穿的什么衣服、住的哪个小区、用的什么APP来对他定性,然后进一步决定为他推送什么资讯,发布什么广告。这样的事情,一个人、两个人怎么可能做到?
其实,这是线性思维的误区。你只看到了“大数据”宣称自己能做到的,但还有它做不到的啊。比如,“大数据”错了怎么办?人类错了可以及时调整,“大数据”错了只能向逻辑工程师反馈。
那么,为什么“大数据”会出错?
道理非常简单,人类是善变的,而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不会说谎,但人类会。比如,有人去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场所,会选择不搜索、不导航、不用现金,从而骗过人工智能。
有人会说,没关系啊,这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会用搜索引擎、导航软件和无现金支付啊。即使做不到100%,做到99%就够了啊。
这就要引出哲学命题了,如果100%是全面,是普遍性,那么99%是什么?就是特殊性,是片面。或者,换一种问法,1%和99%有什么共性?
答案出来了,1%和99%都是片面。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从根儿上讲,“大数据”是不可靠的。
人工智能输给人类是输在了逻辑上。由此想来,刘慈欣的《三体》是真的牛,别的不说,就男主人公叫“罗辑”,大刘就已经把自己的宇宙观、格局观放在了大多数人类之上。
在我看来,真正的超级大脑并不是什么强人工智能,就是思想型人格与社交型人格合二为一,是智商、情商、财商、法商、哲商和见识以及见微知著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人类大脑。
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只能是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逻辑。这样想来,当初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要么是0,要么是1,不存在中间地带。
所以,网上各种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对强人工智能的担忧,无非就是来自于对逻辑工程师的不信任,如果逻辑工程师告诉人工智能可以干掉人类,那么,人类就可能灭亡。但我相信人类是有这种自觉的,因为逻辑工程师自己也是人类啊。
我要说的生物技术,才是人类潜在的敌人。生物技术的革命性成果就是基因生物工程技术,也就是“克隆”。
请善待宠物,它解决的是人类就业问题
说回强人工智能,它们再怎么进化,即便有了思想性,也并不可怕,因为强人工智能不会具备社交性。社交的原始冲动是繁衍后代,强人工智能不会繁衍,所以它天然不需要社交。
但“克隆人”则不同,他们是新物种,他们甚至可以赋能强人工智能。最要紧的,人类三大命题中的第二题,我是谁?试问,我和“克隆我”,哪个才是真的我?
想到这里,你可能会知道张艺谋导演的《影》到底要表达什么了。网上还有声音称,张导无解所以给了开放式结尾。其实,不是张导无解,是人类无解。
作于2018年10月30日凌晨4时
完
如果喜欢,请帮忙扩散,我要10万元人民币把这篇文章卖给罗振宇。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