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药圣”李时珍活在2018年,他也会来这里……
这是一个
奇幻加玄幻
的
略带一点忧伤的
被尊为“药圣”李时珍的故事
首先报一下男主角户口
李时珍
字东璧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23岁随其父学医
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
李时珍38岁时
因治好了朝中大官儿子的病被聘为王府的“奉祠正”
兼管良医所事务
后来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三年后
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一年
便辞职回乡
此后,先后到
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
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
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
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历经27个寒暑
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李时珍之所以被人尊称为“药圣”
最大的原因是他意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
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他既“搜罗百氏”
又“采访四方”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尝遍百草
验证动物药性
最终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在李时珍逝世后三年才正式刊行
李时珍为了书籍出版也费了很多心力
已经七十多岁的李时珍还四处奔波(明朝平均寿命40岁)
希望能让书籍尽早出版,但未得到解决
李时珍也因为奔波劳累而病倒
加上李时珍早年过于为了采集药材过于劳累
身体一直有落下病根
最后因病逝世
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月光宝盒
我一定想让“药圣”来2018年看看
因为这些数据整理工作已经不需要他老人家费心了
大数据能分分钟搞定
许多公司已将中药材的生产溯源与大数据紧密结合
不仅如此
人工智能也能帮上忙
比如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做了关于中医药文化与人工智能的智慧对接的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做了中医优势病种的人工智能算法比较研究
……
当然不是吹牛
新时代的中医药创新多着呢!
比如,
大数据如何助力中药材升级?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医服务?
中医药产业有哪些新政策、新趋势、新技术与新商机?
即将于10月25-26日在上海召开的“2018第二届中医药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汇聚国内政产学研资的权威专家与业界大伽,将告诉你全部答案!
机不可失,速来抢位!
新时期中医药财富密码就在这里:限时免费邀请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