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故障定位慢?勤源“一个探针”实现全链路智能运维

故障定位慢?勤源“一个探针”实现全链路智能运维,故障溯源效率提升10倍

凌晨2点。

运维群炸了。

“业务全线挂了!”

“快查!”

5个监控工具轮番登场。

网络组说网络没问题。

应用组说应用正常。

基础设施组说服务器健康。

2小时过去,问题根源还是没找到。

业务损失?

超过500万。

这种场景,你熟悉吗?

传统运维,为什么总在“救火”?

某政务单位的运维总监说过一个案例。

他们用了7套监控系统。

网络监控一套。

应用性能监控一套。

日志分析又是一套。

结果呢?

数据在7个孤岛里,谁也看不到全貌。

去年有次故障。

网络监控显示正常。

应用监控显示慢。

基础设施监控显示资源充足。

团队花了3天排查。

最后发现是某个数据库连接池配置错误,导致应用层请求堆积。

但这个关联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能直接看到。

为什么?

因为传统运维是“碎片化”的。

网络是网络的事。

应用是应用的事。

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事。

谁都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业务链路,是打通的。

问题来了:

当故障发生在链路的交界处,怎么办?

全链路视角,到底有多重要?

记得一个数据。

Gartner调研显示,企业平均拥有6-10个监控工具。

但80%的故障定位时间,都浪费在“数据关联”上。

什么意思?

就是运维团队要在不同工具之间来回切换。

手动关联数据。

人工推断因果。

这不是技术问题。

这是视角问题。

业务是一条链。

从用户发起请求起始,历经网络、应用、数据库以及基础设施等环节,最终返回相应的响应。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条链路。

但如果你的监控工具只看到某一段,你怎么可能快速定位?

所以,全链路视角的本质是什么?

是让你能站在业务视角,看到每一个请求的完整旅程。

勤源“一个探针”,怎么做到全链路?

很多人问我:

市面上监控产品不少,勤源有什么不同?

答案很简单。

一个探针,全链路覆盖。

传统方案需要部署什么?

网络探针。

应用探针。

基础设施探针。

每个探针都要单独安装、配置、维护。

数据格式不统一。

关联关系要人工梳理。

勤源不一样。

他们用一个探针,就能同时采集:

网络层数据(流量、延迟、丢包)

应用层数据(请求、响应、事务)

基础设施数据(CPU、内存、磁盘)

而且这些数据,天然就是关联的。

为什么?

因为探针部署在业务链路的关键节点。

它能“看到”每个请求从进入到离开的全过程。

比如,一个Web请求进来。

探针会记录:

网络层:请求从哪个IP来,经过哪些路由,延迟多少

应用层:请求到达哪个服务,调用了哪些接口,响应时间多少

基础设施层:服务运行在哪台服务器,资源使用情况如何

这些数据,在探针采集的时候,就已经打上了关联标签。

然后呢?

这些数据会统一传到OPCenter平台。

OPCenter平台,让数据“活”起来

见过很多监控平台。

界面花里胡哨。

图表一大堆。

但真正用起来呢?

运维人员还是一脸懵。

为什么?

因为数据太多,关联太弱。

OPCenter不一样。

它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3D拓扑可视化。

传统监控,给你看的是孤立的图表。

CPU使用率多少。

网络流量多少。

应用响应时间多少。

但你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OPCenter把整个业务链路,用3D拓扑图展示出来。

你能看到:

用户请求从哪里来

经过了哪些网络节点

调用了哪些应用服务

访问了哪些数据库

占用了哪些基础设施资源

而且,每个节点都是实时的。

哪个环节慢了,节点就变黄。

哪个环节挂了,节点就变红。

一眼就能看到问题在哪。

第二件:AIOps智能根因分析。

传统方式,运维人员要自己分析。

看看是网络问题?

还是应用问题?

还是基础设施问题?

这个过程,全靠经验。

新手可能要折腾几天。

老手也得花几小时。

OPCenter引入了AIOps。

它会自动分析全链路数据。

找出异常指标。

关联历史故障。

推断根因。

最快几分钟,就能给出结论。

比如,刚才说的那个政务单位案例。

如果用勤源的方案,会是什么情况?

故障发生。

OPCenter平台上,数据库节点变红。

拓扑图显示:应用到数据库的连接数异常高。

AIOps分析:连接池配置不当,导致连接堆积。

根因定位:数据库连接池配置错误。

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效率提升10倍,不是噱头

有个数据。

某金融企业采用勤源方案之后,其故障定位所耗费的时间,由原本平均的4小时,大幅缩短至了20分钟。

效率提升了12倍。

为什么能做到?

因为勤源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数据统一。

一个探针,全链路数据统一采集。

不用在多个工具之间切换。

不用手动关联数据。

第二,关联深度。

数据在采集时就已经关联。

OPCenter平台能直接展示链路关系。

AIOps能自动分析因果关系。

第三,可视化。

3D拓扑图,让复杂链路一目了然。

问题节点,一眼就能发现。

这三点加起来,就是效率的飞跃。

业务连续性,才是终极目标

很多人觉得,运维就是“保证系统不挂”。

其实不是。

运维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业务连续性

什么意思?

就是无论系统发生什么问题,业务都能持续运行。

怎么做到?

第一,故障快速定位。

勤源的方案,能在分钟级定位根因。

第二,故障快速恢复。

定位快了,修复就快。

业务中断时间,从小时级降到分钟级。

第三,故障预防。

AIOps不仅能分析故障,还能预测故障。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找出潜在风险。

提前预警,提前处理。

这才是智能运维的价值。

写在最后

故障定位的效率,取决于数据的统一与关联的深度。

勤源“一个探针”下的全链路智能运维,让故障无处遁形。

为企业业务连续性,构建坚实底座。

如果你也在为故障定位慢而头疼。

如果你也在多个监控工具之间疲于奔命。

或许,该试试全链路视角了。

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竞争力。

业务不能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Kwm09XWj8yxTsr0ow9p5_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