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针对上肢运动模式识别技术的综述研究显示,IMU(惯性测量单元)与表面肌电图(sEMG)的融合已成为该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多模态传感器组合之一,为假肢控制、外骨骼操作等人机交互场景提供了更准确的技术支持。
上肢运动模式识别在疗愈辅助、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单传感器模式存在信息维度有限、易受干扰等问题。
sEMG与IMU组合的技术 发展历程
为此,研究人员逐渐转向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其中sEMG与IMU的组合占相关研究的58%,成为主流方向。sEMG通过皮肤表面电极非侵入式地捕捉肌肉电活动,反映神经肌肉的信息;IMU则通过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组件记录运动的加速度、角速度及方向变化,两者信息互补,能更全面地描述上肢运动特征。
早期,单sEMG系统在识别手势时易受肢体姿势变化影响,导致精度下降;加入IMU后,可结合运动姿态信息修正误差,提升识别稳定性。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模型,实现端到端的数据融合,有效提取时空特征,使上肢运动识别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部分系统准确率已超过95%。
肌臂带的应用
该融合技术已在实际场景中得到应用,例如假肢手的准确控制、外骨骼机器人的动作辅助,以及互动游戏中的手势交互等。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解决信号噪声、个体差异等问题,推动上肢运动模式识别技术向更高可靠性和实用性发展。
参考资料:Honglei Zhang, Sidi Mohamed Sid’El Moctar, Sofiane Boudaoud,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EMG-IMU sensor fusion for upper limb movements pattern recognition[J]. Information Fusion, 2025.注:本文仅摘录核心观点用于科普分享,完整研究可通过期刊官网检索查阅。
惯师科技·最新自研·动捕遥操设备——可上官网查看!Imu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