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2018)在美丽杭州盛大召开。大会中,防盲及流行病学组组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担任防盲及流行病学单元的主持以及讲者,讲述防盲治盲的现状及新技术,并在闭幕式上总结了学组的工作进展。会后《国际眼科时讯》记者有幸采访到何教授,何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进展,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现况,并与大家分享团队建设和科研心得。
防盲治盲,亚太地区是关键
+
何教授首先表示,很高兴能够在年会中与大家一起分享防盲治盲工作的进展。
何教授在澳大利亚建有独立实验室,并且兼任澳大利亚/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中心的主任,这促使何教授的防盲治盲工作由中国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能够从更广的视角去看整个亚太地区的防盲治盲形势。
何教授介绍道,从人口数量看,亚太地区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盲人数量也占全球总数的55%,因此不仅盲人基数很大,患盲的比例也比较高,尤以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人口大国为代表。何教授表示,从这一角度看,亚太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如果能够有所突破,将会促进全球防盲形势的改变。这需要所有眼科人的不断努力。
人工智能,分阶段逐步进展
+
何教授研究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已有数年经验,一直与各大企业、眼科医师、数学家及工程师等一起研究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初主要侧重于机器学习方向,近年来开始转向深度学习。
第一阶段的人工智能主要是针对彩色眼底照片进行疾病初步分类,如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否有青光眼或者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进一步更精确的分期或者分级,如分析青光眼病变是属于进展性还是稳定性;如从眼底照片分析患者的全身情况,对卒中的预测,或者就像本次年会中有提到的,用眼底照片分析患者生理学年龄等;再者就是不同影像设备的人工智能分析,如对OCT视频进行智能分类,对视野检查结果进行分类等。
然而,何教授进一步分析道,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患者看待人工智能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研究人员看的是结果是否准确,临床医师/患者则关注如何能将这项技术真正落地于临床,能切实促进就诊体验。目前在澳大利亚相关机构的资金支持下,这一愿望已经在内分泌和全科门诊实现了落地。人工智能直接拍照,自动分级,即时报告检查结果给患者,患者将检查报告展示给临床医师,内分泌医师们凭借此报告将更有信心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并发症。
高分论文,把握四个关键点
+
在本次年会的“防盲及眼流行病学继教单元”,何教授担任主持并作了《高水平研究文章:从数据采集分析到发表》的演讲。
对于如何发表高质量论文,何教授倾囊相授,指出了四个关键点:一是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很重要;二是是否有创新性;三是方法学是否可靠;四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即一定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证据或者发现。做到这四个关键点,相信离发表高质量文章就不远了。
团队管理,为什么>做什么
+
近年来何教授带领团队取得了很多引人瞩目的成就,对于团队管理也颇有心得。
何教授认为,对于一个研究或者临床团队,最重要的是团队文化。不是告诉成员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他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合格的团队管理者要将此作为团队文化,让每一个成员先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案。这就是何教授的管理心得,而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很成功的,值得大家借鉴。
今年的CCOS2018大会盛况空前,13个学组,近千名中外眼科专家带来9场大会报告、近600场专题演讲和4场手术直播等,精彩纷呈,会议涵盖眼科学和视觉科学各领域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国际眼科时讯》全程实时报道,并采访了中外多位颇有成就的专家,分享参会心得及临床、科研经验等。还有许多精彩会议内容及现场报道,请扫下方二维码直达“CCOS2018”微专题进行观看。
关注《国际眼科时讯》公众号也可直接打开哦!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