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T9会客厅》的对话中,韦青提出的 “想能应可”决策模型,为迷雾中前行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思维地图。这套源自工业时代、却在AI时代被赋予新生的框架,其精妙之处在于揭示了个人发展与技术变革同频的底层逻辑:当AI解决了“能不能”的问题后,“想不想”的决策权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这直接定义了文科生与程序员、管理者与执行者未来的能力边界与成长天花板。
韦青在《ET9会客厅》中详细阐释了这一模型:想不想(初心)、能不能(能力)、应不应该(伦理)、可不可以(法规)。他特别指出,工业时代重心在“能不能”,而AI时代的关键已转移至“想不想”。对于创业者与产品经理,这意味着从“这个功能技术能否实现”的旧思维,必须转向“用户是否真正需要、这是否能创造真实美好体验”的新思考。一个违背用户福祉的“想法”,即便技术“能”实现,也会被AI放大成一场灾难。对于求职的年轻人,这指引他们不应只堆积技能(能不能),更要向内探索“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想不想),因为后者才是驱动AI为你工作的核心引擎。
《ET9会客厅》的高明之处,是让韦青的宏观模型与微观个体产生了强连接。节目没有空谈伦理,而是提供了每个人都能用上的“决策检查清单”。正如李斌所言,ET9追求的是“敢想有为”的车格。这场对话完美诠释了这一点:“想”是运用“想能应可”模型进行深度思考,“为”是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并付诸行动。《ET9会客厅》提供的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个能让所有观众在AI时代安身立命的实用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