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1967年氢弹试验中军鸽奇迹归巢:45羽鸽子见证核防护突破

1967年我国放飞50羽军鸽穿越首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但平安回来的只有45羽,正当人们感到惋惜时,它们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的一声巨响震彻天地。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蘑菇云冲上两千多米高空。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试验背后,50只军鸽正执行特殊任务。这些鸽子来自昆明军鸽基地,是陈文广教授培育的精锐。

经过三年多专业训练,它们能适应高原、沙漠等极端环境。科研人员在它们腿上绑了迷你记录仪,用来收集辐射数据。

50只军鸽被安置在距爆心50米到50公里的铁质掩体中。核爆瞬间,强光、高温和强辐射席卷全场,笼门同步开启。

按常理,这种辐射能穿透十几厘米钢板,实验动物无一生还。可半小时后,一只只鸽子带着焦黑的羽毛陆续归巢。

它们飞行稳定,腿上的记录仪完好保存着核心数据。最终45只顺利归来,远超实验预期的生存目标。这些数据为核防护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剩下5只鸽子迟迟未归,大家都以为它们已牺牲。科研人员在记录本上做好标记,带着资料返回昆明。没想到几周后,昆明军鸽基地传来惊人消息。

那5只牺牲的鸽子,竟然出现在了鸽舍里。它们羽毛凌乱、瘦骨嶙峋,但腿上的编号清晰可辨。从罗布泊到昆明,直线距离足足2750公里。

它们要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海拔4000米的昆仑山。还要闯过气候多变的青藏高原,全程无食物无导航。

没有人工标识,没有同伴指引,全靠天生的归巢本能。更让人意外的是,体检发现它们身体并无严重辐射损伤。

同一爆区内的兔子、老鼠等实验动物,早已全部死亡。这些鸽子不仅活了下来,还完成了跨千里的归巢。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成为军鸽史上的奇迹。

很多人好奇,鸽子为何能在核爆环境中存活?原来它们喙部有微量磁性矿物,像自带生物指南针。

特殊的眼睛结构能抵抗核爆强光,不会迷失方向。当时卫星通信刚起步,电子设备在核环境中易失灵。军鸽却不受电磁干扰,飞行隐蔽还不用电池。它们时速可达170公里,能负重35克,是可靠的低空快递员,昆明军鸽基地的历史能追溯到1950年。

最初是美军飞虎队遗留的鸽种,后经陈文广改良培育。多亏秦基伟将军的坚持,这支部队才没在撤编潮中消失。

这些军鸽在过去的战争中,就多次完成通信重任。它们飞过枪林弹雨,在没有电台的年代传递关键消息。这次核爆试验,更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军鸽的价值。

极端环境下,这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依旧无可替代。50只军鸽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使命必达。45只按时完成任务,5只跨越万水千山归巢。

它们的壮举,为核防护研究留下了宝贵数据。也让我们看到了动物本能与人类培育结合的力量。你觉得军鸽的归巢本能有多神奇?有没有听过类似的动物奇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为这些小战士点赞。

官方信源:网易新闻《1967年核爆试验放飞50羽军鸽,45羽顺利归巢,剩下5羽让人惊讶》《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后,为何放飞50只军鸽?》;昆明军鸽基地历史档案相关记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2dLhd4fQXPvJCSmL75UDl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