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FinOps是什么?从“花钱黑洞”到“价值引擎”的云财务运营

FinOps是什么?从“花钱黑洞”到“价值引擎”的云财务运营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

公司上云了,成本反而失控了。

以前买服务器,心里有底。

一台多少钱,用多久,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呢?

账单每个月都在涨。

研发说:“我只是开了几个实例测试。”

财务说:“这个月云成本又超了30%。”

业务说:“那关掉一些吧。”

然后......服务就崩了。

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困境。

云计算带来了敏捷,也带来了混乱。

等等,FinOps到底是个啥?

说实话。

我第一次听到FinOps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

Finance + Operations = FinOps

翻译过来就是“云财务管理”。

但这个翻译......有点太官方了。

容易让人觉得,FinOps就是省钱工具。

错了。

大错特错。

FinOps的核心根本不是“省钱”。

是“聪明地花钱”。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

省钱的做法是:只买最便宜的。

聪明的做法是:买性价比最高的,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不给。

FinOps就是后者。

为什么云成本会失控?

我见过太多企业踩坑了。

有个客户,去年云成本涨了200%。

业务增长了吗?

就涨了30%而已。

那多出来的170%去哪了?

都浪费了。

研发测试完忘记关实例。

业务申请资源从不问价格。

财务只能看账单,看不懂技术。

运维背锅,说“这是业务需要的”。

典型的三不管地带。

研发说:“我不懂成本。”

业务说:“我不管技术。”

财务说:“我控制不了他们。”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人为云成本负责。

或者说,每个人都在负责,但没人真正负责。

FinOps的三个核心原则

勤源科技总结过。

FinOps的本质就三个词:

1. 问责制

每一分钱都要有人负责。

不是说让研发背锅。

是让每个团队知道:

· •

我用了多少资源

·

· •

这些资源产生了多少价值

·

· •

有没有优化空间

·

就像家里的水电费。

你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怎么可能节约?

2. 协作

技术、业务、财务必须坐在一起。

研发要懂成本。

财务要懂技术。

业务要懂资源。

过去这三拨人基本不说话。

现在必须天天开会。

是建立共同语言。

比如研发说“我需要高性能实例”。

财务问“能不能用预留实例?”

业务说“这个功能能带来多少收入?”

三方一起算ROI。

该上就上,不该上就砍。

3. 杠杆效应

用技术手段放大人的能力。

靠人工盯账单?

累死也盯不过来。

必须要有工具。

自动化监控、预警、优化建议。

就像开车有导航。

不用自己背地图,跟着走就行。

FinOps不是砍成本,是提效率

这个观点必须说三遍。

很多企业一听FinOps。

第一反应:“哦,就是省钱的。”

然后开始疯狂砍预算。

结果呢?

服务质量下降。

研发天天加班救火。

业务怨声载道。

最后发现:

省了点成本,丢了大把收入。

真正的FinOps是什么?

是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最大价值。

该花的钱一分不少。

比如核心业务的高可用资源。

用户体验相关的性能优化。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给。

比如测试环境的闲置资源。

开发人员忘记关的临时实例。

这才是聪明地花钱。

勤源科技:FinOps的操作系统

说了这么多理论。

落地怎么搞?

勤源科技的答案是:

把FinOps做成一个协作平台。

不是简单的监控工具。

也不是纯粹的成本分析系统。

而是连接技术、业务、财务的操作系统

它能干啥?

1. 让每个团队看到自己的成本

不用财务催。

每个研发都能实时看到:

我的项目花了多少钱。

哪些资源最贵。

有没有优化空间。

2. 提供优化建议

不用自己研究。

系统会告诉你:

这个实例可以降配。

那个存储可以用更便宜的方案。

这批资源可以改用预留实例省30%。

3. 建立协作机制

技术、业务、财务在同一个平台。

看同样的数据。

说同样的语言。

研发提需求时,系统自动算成本。

业务批预算时,能看到技术细节。

财务控成本时,不会误伤核心业务。

4. 持续优化循环

不是一次性项目。

是持续的优化循环。

监控分析优化监控......

形成闭环。

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个客户是做SaaS的。

去年云成本800万。

今年业务翻倍,预算1600万。

用了勤源的FinOps平台后。

业务确实翻倍了。

但成本只涨到1200万。

省了400万?

不对。

准确地说:

用1200万创造了1600万才能创造的价值。

怎么做到的?

研发发现:

测试环境晚上没人用,可以关掉。

每月省10万。

业务发现:

某个功能用户很少,占了大量资源。

砍掉后,用户没啥反应。

每月省15万。

财务发现:

核心业务可以用预留实例。

性能不变,成本降30%。

每月省50万。

运维发现:

有些数据可以用归档存储。

每月省5万。

加起来,每月省80万。

一年就是960万。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省下来。

而是把这些钱投到了:

· •

核心业务的性能优化

·

· •

新功能的快速试错

·

· •

高并发场景的资源储备

·

结果?

成本更可控了。

业务更敏捷了。

用户体验更好了。

这才是FinOps的价值。

FinOps是个长期工程

必须说实话。

FinOps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不能指望:

上个工具,立马省一半成本。

它是个文化理念升迁之路。

需要:

· •

建立成本意识

·

· •

打破部门墙

·

· •

培养协作习惯

·

· •

持续优化迭代

·

勤源科技见过的企业。

做得好的,至少用了半年才看到明显效果。

但一旦形成习惯。

收益是持续的。

不是一次性省多少钱。

是长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写在最后

FinOps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

就是一句话:

让云成本从“黑盒”变成“仪表盘”。

你开车的时候。

看不到油表,肯定心慌。

看到了,就知道该加油还是该省着点开。

云成本也一样。

看不见,就会失控。

看得见,就能优化。

勤源科技想做的。

就是给每个企业装一个“油表”。

不是让你不敢踩油门。

是让你知道:

什么时候该加速。

什么时候该换挡。

什么时候该换条更经济的路线。

从“成本中心”到“效率引擎”。

这不是口号。

是每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FinOps,不是省钱。

聪明地花钱

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FinOps是什么?从“花钱黑洞”到“价值引擎”的云财务运营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

公司上云了,成本反而失控了。

以前买服务器,心里有底。

一台多少钱,用多久,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呢?

账单每个月都在涨。

研发说:“我只是开了几个实例测试。”

财务说:“这个月云成本又超了30%。”

业务说:“那关掉一些吧。”

然后......服务就崩了。

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困境。

云计算带来了敏捷,也带来了混乱。

等等,FinOps到底是个啥?

说实话。

我第一次听到FinOps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

Finance + Operations = FinOps

翻译过来就是“云财务管理”。

但这个翻译......有点太官方了。

容易让人觉得,FinOps就是省钱工具。

错了。

大错特错。

FinOps的核心根本不是“省钱”。

是“聪明地花钱”。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

省钱的做法是:只买最便宜的。

聪明的做法是:买性价比最高的,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不给。

FinOps就是后者。

为什么云成本会失控?

我见过太多企业踩坑了。

有个客户,去年云成本涨了200%。

业务增长了吗?

就涨了30%而已。

那多出来的170%去哪了?

都浪费了。

研发测试完忘记关实例。

业务申请资源从不问价格。

财务只能看账单,看不懂技术。

运维背锅,说“这是业务需要的”。

典型的三不管地带。

研发说:“我不懂成本。”

业务说:“我不管技术。”

财务说:“我控制不了他们。”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人为云成本负责。

或者说,每个人都在负责,但没人真正负责。

FinOps的三个核心原则

勤源科技总结过。

FinOps的本质就三个词:

1. 问责制

每一分钱都要有人负责。

不是说让研发背锅。

是让每个团队知道:

· •

我用了多少资源

·

· •

这些资源产生了多少价值

·

· •

有没有优化空间

·

就像家里的水电费。

你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怎么可能节约?

2. 协作

技术、业务、财务必须坐在一起。

研发要懂成本。

财务要懂技术。

业务要懂资源。

过去这三拨人基本不说话。

现在必须天天开会。

是建立共同语言。

比如研发说“我需要高性能实例”。

财务问“能不能用预留实例?”

业务说“这个功能能带来多少收入?”

三方一起算ROI。

该上就上,不该上就砍。

3. 杠杆效应

用技术手段放大人的能力。

靠人工盯账单?

累死也盯不过来。

必须要有工具。

自动化监控、预警、优化建议。

就像开车有导航。

不用自己背地图,跟着走就行。

FinOps不是砍成本,是提效率

这个观点必须说三遍。

很多企业一听FinOps。

第一反应:“哦,就是省钱的。”

然后开始疯狂砍预算。

结果呢?

服务质量下降。

研发天天加班救火。

业务怨声载道。

最后发现:

省了点成本,丢了大把收入。

真正的FinOps是什么?

是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最大价值。

该花的钱一分不少。

比如核心业务的高可用资源。

用户体验相关的性能优化。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给。

比如测试环境的闲置资源。

开发人员忘记关的临时实例。

这才是聪明地花钱。

勤源科技:FinOps的操作系统

说了这么多理论。

落地怎么搞?

勤源科技的答案是:

把FinOps做成一个协作平台。

不是简单的监控工具。

也不是纯粹的成本分析系统。

而是连接技术、业务、财务的操作系统

它能干啥?

1. 让每个团队看到自己的成本

不用财务催。

每个研发都能实时看到:

我的项目花了多少钱。

哪些资源最贵。

有没有优化空间。

2. 提供优化建议

不用自己研究。

系统会告诉你:

这个实例可以降配。

那个存储可以用更便宜的方案。

这批资源可以改用预留实例省30%。

3. 建立协作机制

技术、业务、财务在同一个平台。

看同样的数据。

说同样的语言。

研发提需求时,系统自动算成本。

业务批预算时,能看到技术细节。

财务控成本时,不会误伤核心业务。

4. 持续优化循环

不是一次性项目。

是持续的优化循环。

监控分析优化监控......

形成闭环。

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个客户是做SaaS的。

去年云成本800万。

今年业务翻倍,预算1600万。

用了勤源的FinOps平台后。

业务确实翻倍了。

但成本只涨到1200万。

省了400万?

不对。

准确地说:

用1200万创造了1600万才能创造的价值。

怎么做到的?

研发发现:

测试环境晚上没人用,可以关掉。

每月省10万。

业务发现:

某个功能用户很少,占了大量资源。

砍掉后,用户没啥反应。

每月省15万。

财务发现:

核心业务可以用预留实例。

性能不变,成本降30%。

每月省50万。

运维发现:

有些数据可以用归档存储。

每月省5万。

加起来,每月省80万。

一年就是960万。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省下来。

而是把这些钱投到了:

· •

核心业务的性能优化

·

· •

新功能的快速试错

·

· •

高并发场景的资源储备

·

结果?

成本更可控了。

业务更敏捷了。

用户体验更好了。

这才是FinOps的价值。

FinOps是个长期工程

必须说实话。

FinOps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不能指望:

上个工具,立马省一半成本。

它是个文化理念升迁之路。

需要:

· •

建立成本意识

·

· •

打破部门墙

·

· •

培养协作习惯

·

· •

持续优化迭代

·

勤源科技见过的企业。

做得好的,至少用了半年才看到明显效果。

但一旦形成习惯。

收益是持续的。

不是一次性省多少钱。

是长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写在最后

FinOps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

就是一句话:

让云成本从“黑盒”变成“仪表盘”。

你开车的时候。

看不到油表,肯定心慌。

看到了,就知道该加油还是该省着点开。

云成本也一样。

看不见,就会失控。

看得见,就能优化。

勤源科技想做的。

就是给每个企业装一个“油表”。

不是让你不敢踩油门。

是让你知道:

什么时候该加速。

什么时候该换挡。

什么时候该换条更经济的路线。

从“成本中心”到“效率引擎”。

这不是口号。

是每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FinOps,不是省钱。

聪明地花钱

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m5KAS1I-Aaml4iwzh9Tq4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