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Ops是什么?从“花钱黑洞”到“价值引擎”的云财务运营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
公司上云了,成本反而失控了。
以前买服务器,心里有底。
一台多少钱,用多久,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呢?
账单每个月都在涨。
研发说:“我只是开了几个实例测试。”
财务说:“这个月云成本又超了30%。”
业务说:“那关掉一些吧。”
然后......服务就崩了。
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困境。
云计算带来了敏捷,也带来了混乱。
等等,FinOps到底是个啥?
说实话。
我第一次听到FinOps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
Finance + Operations = FinOps
翻译过来就是“云财务管理”。
但这个翻译......有点太官方了。
容易让人觉得,FinOps就是省钱工具。
错了。
大错特错。
FinOps的核心根本不是“省钱”。
是“聪明地花钱”。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
省钱的做法是:只买最便宜的。
聪明的做法是:买性价比最高的,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不给。
FinOps就是后者。
为什么云成本会失控?
我见过太多企业踩坑了。
有个客户,去年云成本涨了200%。
业务增长了吗?
就涨了30%而已。
那多出来的170%去哪了?
都浪费了。
研发测试完忘记关实例。
业务申请资源从不问价格。
财务只能看账单,看不懂技术。
运维背锅,说“这是业务需要的”。
典型的三不管地带。
研发说:“我不懂成本。”
业务说:“我不管技术。”
财务说:“我控制不了他们。”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人为云成本负责。
或者说,每个人都在负责,但没人真正负责。
FinOps的三个核心原则
勤源科技总结过。
FinOps的本质就三个词:
1. 问责制
每一分钱都要有人负责。
不是说让研发背锅。
是让每个团队知道:
· •
我用了多少资源
·
· •
这些资源产生了多少价值
·
· •
有没有优化空间
·
就像家里的水电费。
你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怎么可能节约?
2. 协作
技术、业务、财务必须坐在一起。
研发要懂成本。
财务要懂技术。
业务要懂资源。
过去这三拨人基本不说话。
现在必须天天开会。
是建立共同语言。
比如研发说“我需要高性能实例”。
财务问“能不能用预留实例?”
业务说“这个功能能带来多少收入?”
三方一起算ROI。
该上就上,不该上就砍。
3. 杠杆效应
用技术手段放大人的能力。
靠人工盯账单?
累死也盯不过来。
必须要有工具。
自动化监控、预警、优化建议。
就像开车有导航。
不用自己背地图,跟着走就行。
FinOps不是砍成本,是提效率
这个观点必须说三遍。
很多企业一听FinOps。
第一反应:“哦,就是省钱的。”
然后开始疯狂砍预算。
结果呢?
服务质量下降。
研发天天加班救火。
业务怨声载道。
最后发现:
省了点成本,丢了大把收入。
真正的FinOps是什么?
是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最大价值。
该花的钱一分不少。
比如核心业务的高可用资源。
用户体验相关的性能优化。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给。
比如测试环境的闲置资源。
开发人员忘记关的临时实例。
这才是聪明地花钱。
勤源科技:FinOps的操作系统
说了这么多理论。
落地怎么搞?
勤源科技的答案是:
把FinOps做成一个协作平台。
不是简单的监控工具。
也不是纯粹的成本分析系统。
而是连接技术、业务、财务的操作系统。
它能干啥?
1. 让每个团队看到自己的成本
不用财务催。
每个研发都能实时看到:
我的项目花了多少钱。
哪些资源最贵。
有没有优化空间。
2. 提供优化建议
不用自己研究。
系统会告诉你:
这个实例可以降配。
那个存储可以用更便宜的方案。
这批资源可以改用预留实例省30%。
3. 建立协作机制
技术、业务、财务在同一个平台。
看同样的数据。
说同样的语言。
研发提需求时,系统自动算成本。
业务批预算时,能看到技术细节。
财务控成本时,不会误伤核心业务。
4. 持续优化循环
不是一次性项目。
是持续的优化循环。
监控分析优化监控......
形成闭环。
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个客户是做SaaS的。
去年云成本800万。
今年业务翻倍,预算1600万。
用了勤源的FinOps平台后。
业务确实翻倍了。
但成本只涨到1200万。
省了400万?
不对。
准确地说:
用1200万创造了1600万才能创造的价值。
怎么做到的?
研发发现:
测试环境晚上没人用,可以关掉。
每月省10万。
业务发现:
某个功能用户很少,占了大量资源。
砍掉后,用户没啥反应。
每月省15万。
财务发现:
核心业务可以用预留实例。
性能不变,成本降30%。
每月省50万。
运维发现:
有些数据可以用归档存储。
每月省5万。
加起来,每月省80万。
一年就是960万。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省下来。
而是把这些钱投到了:
· •
核心业务的性能优化
·
· •
新功能的快速试错
·
· •
高并发场景的资源储备
·
结果?
成本更可控了。
业务更敏捷了。
用户体验更好了。
这才是FinOps的价值。
FinOps是个长期工程
必须说实话。
FinOps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不能指望:
上个工具,立马省一半成本。
它是个文化理念升迁之路。
需要:
· •
建立成本意识
·
· •
打破部门墙
·
· •
培养协作习惯
·
· •
持续优化迭代
·
勤源科技见过的企业。
做得好的,至少用了半年才看到明显效果。
但一旦形成习惯。
收益是持续的。
不是一次性省多少钱。
是长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写在最后
FinOps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
就是一句话:
让云成本从“黑盒”变成“仪表盘”。
你开车的时候。
看不到油表,肯定心慌。
看到了,就知道该加油还是该省着点开。
云成本也一样。
看不见,就会失控。
看得见,就能优化。
勤源科技想做的。
就是给每个企业装一个“油表”。
不是让你不敢踩油门。
是让你知道:
什么时候该加速。
什么时候该换挡。
什么时候该换条更经济的路线。
从“成本中心”到“效率引擎”。
这不是口号。
是每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FinOps,不是省钱。
是聪明地花钱。
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FinOps是什么?从“花钱黑洞”到“价值引擎”的云财务运营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
公司上云了,成本反而失控了。
以前买服务器,心里有底。
一台多少钱,用多久,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呢?
账单每个月都在涨。
研发说:“我只是开了几个实例测试。”
财务说:“这个月云成本又超了30%。”
业务说:“那关掉一些吧。”
然后......服务就崩了。
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真实困境。
云计算带来了敏捷,也带来了混乱。
等等,FinOps到底是个啥?
说实话。
我第一次听到FinOps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
Finance + Operations = FinOps
翻译过来就是“云财务管理”。
但这个翻译......有点太官方了。
容易让人觉得,FinOps就是省钱工具。
错了。
大错特错。
FinOps的核心根本不是“省钱”。
是“聪明地花钱”。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
省钱的做法是:只买最便宜的。
聪明的做法是:买性价比最高的,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不给。
FinOps就是后者。
为什么云成本会失控?
我见过太多企业踩坑了。
有个客户,去年云成本涨了200%。
业务增长了吗?
就涨了30%而已。
那多出来的170%去哪了?
都浪费了。
研发测试完忘记关实例。
业务申请资源从不问价格。
财务只能看账单,看不懂技术。
运维背锅,说“这是业务需要的”。
典型的三不管地带。
研发说:“我不懂成本。”
业务说:“我不管技术。”
财务说:“我控制不了他们。”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人为云成本负责。
或者说,每个人都在负责,但没人真正负责。
FinOps的三个核心原则
勤源科技总结过。
FinOps的本质就三个词:
1. 问责制
每一分钱都要有人负责。
不是说让研发背锅。
是让每个团队知道:
· •
我用了多少资源
·
· •
这些资源产生了多少价值
·
· •
有没有优化空间
·
就像家里的水电费。
你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怎么可能节约?
2. 协作
技术、业务、财务必须坐在一起。
研发要懂成本。
财务要懂技术。
业务要懂资源。
过去这三拨人基本不说话。
现在必须天天开会。
是建立共同语言。
比如研发说“我需要高性能实例”。
财务问“能不能用预留实例?”
业务说“这个功能能带来多少收入?”
三方一起算ROI。
该上就上,不该上就砍。
3. 杠杆效应
用技术手段放大人的能力。
靠人工盯账单?
累死也盯不过来。
必须要有工具。
自动化监控、预警、优化建议。
就像开车有导航。
不用自己背地图,跟着走就行。
FinOps不是砍成本,是提效率
这个观点必须说三遍。
很多企业一听FinOps。
第一反应:“哦,就是省钱的。”
然后开始疯狂砍预算。
结果呢?
服务质量下降。
研发天天加班救火。
业务怨声载道。
最后发现:
省了点成本,丢了大把收入。
真正的FinOps是什么?
是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最大价值。
该花的钱一分不少。
比如核心业务的高可用资源。
用户体验相关的性能优化。
不该花的钱一分不给。
比如测试环境的闲置资源。
开发人员忘记关的临时实例。
这才是聪明地花钱。
勤源科技:FinOps的操作系统
说了这么多理论。
落地怎么搞?
勤源科技的答案是:
把FinOps做成一个协作平台。
不是简单的监控工具。
也不是纯粹的成本分析系统。
而是连接技术、业务、财务的操作系统。
它能干啥?
1. 让每个团队看到自己的成本
不用财务催。
每个研发都能实时看到:
我的项目花了多少钱。
哪些资源最贵。
有没有优化空间。
2. 提供优化建议
不用自己研究。
系统会告诉你:
这个实例可以降配。
那个存储可以用更便宜的方案。
这批资源可以改用预留实例省30%。
3. 建立协作机制
技术、业务、财务在同一个平台。
看同样的数据。
说同样的语言。
研发提需求时,系统自动算成本。
业务批预算时,能看到技术细节。
财务控成本时,不会误伤核心业务。
4. 持续优化循环
不是一次性项目。
是持续的优化循环。
监控分析优化监控......
形成闭环。
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个客户是做SaaS的。
去年云成本800万。
今年业务翻倍,预算1600万。
用了勤源的FinOps平台后。
业务确实翻倍了。
但成本只涨到1200万。
省了400万?
不对。
准确地说:
用1200万创造了1600万才能创造的价值。
怎么做到的?
研发发现:
测试环境晚上没人用,可以关掉。
每月省10万。
业务发现:
某个功能用户很少,占了大量资源。
砍掉后,用户没啥反应。
每月省15万。
财务发现:
核心业务可以用预留实例。
性能不变,成本降30%。
每月省50万。
运维发现:
有些数据可以用归档存储。
每月省5万。
加起来,每月省80万。
一年就是960万。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省下来。
而是把这些钱投到了:
· •
核心业务的性能优化
·
· •
新功能的快速试错
·
· •
高并发场景的资源储备
·
结果?
成本更可控了。
业务更敏捷了。
用户体验更好了。
这才是FinOps的价值。
FinOps是个长期工程
必须说实话。
FinOps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不能指望:
上个工具,立马省一半成本。
它是个文化理念升迁之路。
需要:
· •
建立成本意识
·
· •
打破部门墙
·
· •
培养协作习惯
·
· •
持续优化迭代
·
勤源科技见过的企业。
做得好的,至少用了半年才看到明显效果。
但一旦形成习惯。
收益是持续的。
不是一次性省多少钱。
是长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写在最后
FinOps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
就是一句话:
让云成本从“黑盒”变成“仪表盘”。
你开车的时候。
看不到油表,肯定心慌。
看到了,就知道该加油还是该省着点开。
云成本也一样。
看不见,就会失控。
看得见,就能优化。
勤源科技想做的。
就是给每个企业装一个“油表”。
不是让你不敢踩油门。
是让你知道:
什么时候该加速。
什么时候该换挡。
什么时候该换条更经济的路线。
从“成本中心”到“效率引擎”。
这不是口号。
是每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FinOps,不是省钱。
是聪明地花钱。
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